我国是人口大国,占有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同时我国也是人才大国,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将突破50%。“精英教育”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教育”,未来大学生这一群体也必将失去昔日的光环,成为社会中普通的劳动者,参与到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去。如何在茫茫人群中脱颖而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改变自己的命运,将是以后每个高层次人才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知识与能力的竞争。理论上讲,人才的选拔应以个人的综合业务能力与素质为评价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发展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绝非仅凭个人能力所能左右。人情、性格、关系,有时甚至于个人的外貌都可能会在个人发展道路上影响巨大。如何统筹协调各种各样的影响面,使其在个人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也势必成为未来知识阶层的必修课。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行之有效的道路。公有制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遵从国家整体需求,控制经济发展主体方向,满足国家最大化利益,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非公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效补充,使市场充满了活力,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多样化。两种所有制经济各有特点,互为补充,共同造就了当代中国的繁荣与富强。
两种经济类型,两类运行模式,两种文化氛围,形成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差异,分割了体制内与体制外两类群体。一般而言,体制内单位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中央及省属国有企业。从职工人数和业务规模上看,事业单位与大型国企占体制内单位的主体。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许多人对体制内单位的基本印象,进入体制内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职业目标,考公热、国企应聘热等现象更反映了人们对体制内工作的认可。然而,社会上对体制内也有诸多看法:僵化、潜规则、关系复杂、人浮于事等问题为许多人所诟病,也使许多立志进入体制内的人们深感忐忑。
作者本、硕均就读于东南某工科211院校。自毕业以来,一直服务于华北某地技术性事业单位,在体制内已工作十年有余。这十余年,作者小心谨慎、勤勉工作,从一名普通职工逐渐走上领导岗位,从年少无知的书生成长为一名略知深浅的中层干部。然而就在前途一片大好之时,由于大意疏忽,不慎犯错,前进道路嘎然而止。成也体制内,败也体制内;回顾以往,感慨良多。总结得失后,自觉体制内的成功绝非只靠埋头苦干可成,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各样不可预见的险阻与挑战,只有应用各样的方法与技巧突破这些困难才能打开局面、海阔天空。十余年间,许多优秀同事与我一同共事,进步的道路上有人失败,有人成功。失败者让人扼腕叹息,成功者令人敬佩之至。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的奋斗,见证了他们的成败,他们的经历与经验也令我受益匪浅。如今,我将这些感悟、教训、经验记录下来,与即将进入或已经进入体制内的朋友们共享。作者见识浅薄、语文粗糙,如读者阅后能有所收获,作者将不胜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