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塔渔业村今昔谈之概述

渔民最早只从事捕捞生产。原始的渔业,利用一些渔具进行水产品捕捞,历史相当悠久,不在本文的范围内,写作时从简。莘塔渔民始于何时,也已难以考证。由于莘塔境内湖荡河港较多,鱼虾等水产资源较丰富,因此,历来聚集了很多渔民。旧时,渔民以船为家,无固定居住点,四处漂泊。

世居苏州葑门的陆辰荪先生,著有《葑溪琐记》,《葑门外网船捉鱼人》一文中写道:

葑门外湖塘众多,水产资源丰富,是一个天然良港。这里有无数的捕鱼人,数代相传,以船为家,依靠养殖捕捞为生。他们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水域进行捕捞作业,主要对象则是各种鲜鱼、河虾、贝蚌、螺蛳等水产品。“如何小渔家,一舟浮水涯。出没长荡黄花泾,关前日日卖鱼虾。”十分形象地描绘了捉鱼人的生活。

苏州是鱼米之乡,鱼与苏州有非常深厚的渊源。“苏”的繁体字“蘇”,即由“鱼”和“禾”组成。根据学者的研究,“吴”也是于“鱼”。吴人与鱼密不可分。春秋时期,吴地渔业、水产业已十分发达,人工饲养鱼类已相当普遍,有史料记载:“养鱼之风,来自吴王,而后民间从之。”上行而下效,吴王的表率作用让吴地养鱼之风盛行。

莘塔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据史料记载,明代时,渔户有专册,世什相承,隶属当地河泊所。吴江县有“鱼甲(俗称鱼头目),辖渔户二千四百六十二。”

至清未和民国时期,境内渔民逐渐形成半农半渔和专业渔民两种。

《莘塔镇志》记载:

莘塔从事捕捞业的主要是专业渔民,也有利用空闲时间捕鱼捉蟹的农民。专业渔民以荣字帮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苏州帮。他们以船为家,四处漂泊。捕捞的主要工具有塘网、丝网、抄网、踏网、撒网、麦钓、滚钓等,都是以船为户,个体经营,多数渔民一身多艺,一船多具,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捕捞工具,从事渔业生产。

1958年,莘塔公社成立后,组织渔民参加渔业生产合作社,并成立公社养殖场。但仍有部分渔民从事个体捕捞。

60年代后,集体养殖水面逐年扩大,可供渔民流动捕捞的水域日益缩小,为提高捕捞量,渔民不断改进捕捞工具,网眼逐步缩小,采用空吸泵吸螺蛳,用储电箱电触鱼,但这种一揽子的捕捞方法,危及螺、蚬、蚌、虾、鱼等幼体,不利干渔业生产发展,逐渐被禁用。

1968年,国家对连家渔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渔改),公社养殖场更名水产大队,全大队有120户500多人,各种船只130余条(其中集体有10条)。1972年,政府组织渔民陆上定居,在莘塔镇西面陆家桥由政府拨款建造房屋80余间,无偿提供渔民居住。1986年,部分渔民移址于南灶村短浜(又名二号港)建楼房。2000年,全村总户数225户,总人口728人,渔业收入1369万元。157户渔民建楼房,人均住房面积23.8平方米,渔民人均年纯收入6979元。

90年代起至今,渔民从捕鱼到养鱼、从捕鱼到贩鱼(经销),专职从事捕捞的人越来越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世居葑门的陆辰荪老人,热爱乡土文化,将他自己数十年的所见所闻写成十多万字的文稿,以《葑溪琐记》之名公开出版,第二章...
    黄叶村人阅读 1,289评论 2 6
  • 莘塔渔业村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莘塔社区南部,位于江浙沪交会处。东接青浦金泽、商榻,南邻嘉善下甸庙、陶庄,北靠昆山...
    黄叶村人阅读 1,234评论 2 1
  • 冷雨菲菲,傷悲徘徊是思念的雨滴還是痛心的清淚眼簾滑落濕心雨臉龐掛滿飭情淚 一壺酒,祭奠過往的追思 一縷香,寄託未來...
    在路上的猪阅读 276评论 1 4
  • 繽紛花意闹,色香斗群娇, 清泉叠瀑流,湍急水声高, 花开爭春時,水流顾影照, 此情应长在,莫使风雨凋。
    平天下之文世界阅读 153评论 2 6
  • 乐观组 2号 洪云建 2017年12月28日 1、学习要点及感悟(可以是手写、语音、视频、摘录) 文章中“必须经...
    洪云建阅读 33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