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开心的看到,这版封神很是负责任。
怎么说呢,往常我们看到的纣王都是在妲己的魅惑下,为非作歹,不是虿盆就是做肉饼,动辄剖心肝肉的,可没关系,都是被妲己蛊惑的,坏得是狐妖。
有没有像极了小时候,我们摔倒哇哇哭,家里长辈给我们一把薅起来以后,顺嘴说的一句“都怪这地不平,我打它!”接着踩大地几脚。就整个一个推卸责任论,模糊了责任的边界。大地那么平确定是它的问题嘛?同样,这些恶行真的只是被异族蛊惑而并非是人心太贪嘛?一心报恩的狐妖真的会蛊惑人心,甚至把纣王推向毁灭的路嘛?
所以回到封神,很开心,导演还原了一个帝王家成长起来的狼子野心的人的原貌,他贪婪,虚伪,既要又要,这不才是一个帝王家正正经经的贪婪人嘛~
而一切的一切,酷刑、暴政、荒诞统统与妲己关系不大,应了西伯侯那句话“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啊~
有关于殷寿,还有一点伏笔想简单探讨,开头在出兵讨伐苏护时,殷寿一巴掌呼过儿子的脸,瞬间割下儿子的战袍,一把蒙到了马眼睛上,说到“马看到了什么是由人决定的”,于是一堆战马穿越过了火海,直接干倒了苏护的军队。
彼时我还在惊叹殷寿在剧中被素造的英雄角色,顺着好奇他怎么被妲己魅惑的老习惯看着热闹,佩服着殷寿的光辉形象!
可就像吸引人结婚的优点,婚后也可能骤变成离婚的导火索那般,殷寿出色的谋略也是掩盖他暴虐贪心的利器。
西伯侯在劝姬发回头时说到,“你看到的,也许是殷寿想让你看到的。你听到的,也许是殷寿想让你听到的。”还有那句,“他把你们都当傻子。”

看到这儿,我瞬间惊讶,殷寿是有做恶人的资本的,他有这样的谋略,懂得去管理自己的形象,一边继续做着那质子们敬仰的大英雄,一边利用并玩弄着这群孩子。
不仅自己弑兄杀父,还逼良为娼,逼着这群孩子也同样残暴。这一切都不是无迹可寻的,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出尾巴的一天,伪装得再好的殷寿也会暴露自己,姜子牙已经见微知著的看到了,他滥杀无辜,只为了验证封神榜的真假。视人命为草芥的人,怎么做天下共主呢?可惜这几个孩子阅历太浅,又不肯相信姜子牙一个外人,再者,殷寿的人设塑造得真是不错而已。
所以,这天谴是天灾还是人祸呢?还是像过往版本封神榜那样,写成是神故意为之,故意鼓动狐族去魅惑纣王,行不义之事?what?神为了啥呢?
又或者只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贪心,君臣不义的恶行,引发了天谴?是小狐狸用来报恩的真心刚好遇见了纣王的贪得无厌,行事无度?
顺着这条路,我们接着联想,当一个人有了无可限制的权利和能力以后,会不会也会荒唐无度了呢?也许不是每人都有机会穿越回某个朝代做把皇上,感受下至高无上的皇权和说一不二的经历,可有些家长正在无意间创造这种经历,无限制的娇生惯养孩子,赋予他说一不二的权利。
当说一不二的环境碰上复杂的人性,指望孩子自己生出自制力,再去审慎的约束自己,这是不是实在太过考验人性了呢?所以自古明君难做啊,慈母多败儿呢啊!
接着咱们聊聊小狐狸。
小狐狸当年是怎么被封印的咱们不得而知,,有没有为非作歹更是不知道,只是在这一部影片中,我很开心导演是真实的让人做人、让狐狸做狐狸了!
怎么说呢。
在这一刻,我看到的只是小狐狸的报恩之心。动物不似人般伪装,爱恨分明,她愿意为了她感激甚至爱慕的纣王,给他他想要的一切。
是虚伪残暴的纣王,想要上位,不择手段。
是纣王不在乎父兄的生死,残暴无度。
是纣王人性的恶引发了这一切。
而小狐狸只是给了纣王想要的一切,我们暂且不讨论引发的后果,单独讨论,给一个人他想要的东西,这不就是爱最真实的模样嘛?
不是控制,抱着为你好的名义让你听我的;
不是嘴上说着怕你飘了骄傲了,却在打压你,好衬托自己多厉害的假“爱”;
更不是边界不清晰的互相拉扯。
就,简单的,
陪着纣王,给纣王他想要的,轻松而让纣王没有负担,这是如沐春风的爱,动物的爱就是这么纯粹而不带评判。
也许小狐狸的纵容,真的间接导致生灵涂炭了,可是难道要让一只狐狸去为纣王背负骂名嘛?我们要把责任推卸到狐族身上,接着自欺欺人的把一位皇室出身、浴血奋战的出色谋略家殷寿,幼儿园化,说他是幼稚的被蒙骗了,是无辜的?
这是不是不太合适啊~
只不过刚好小狐狸的法术助长了纣王的人性之恶而已。
再者,联想西伯侯姬昌不同意哪吒杀掉雷震子时,说的那句大概是,孩子的品行要看他受了怎样的教诲,不能妄下定论。
试想如果是姬昌救了小狐狸,那会不会姬昌的发心和小狐狸的法术配在一起,最后就像殷寿说的,小狐狸就变成祥瑞了呢?
小狐狸大概不会被姬昌这样的思想家教育,所以在这种前提下,可以知恩图报,也算是可爱了。总体来说,我很惊讶,本版封神榜能去掉了狐族的污名化,在第一部中将小狐狸的戏份减少,并非洗白,而是还原,将责任各归各位。
其实,看到最后,,战争结束,妲己跑去救纣王时,我是有些感动的,那感情很纯粹的呢,纯粹而真挚,爱你,所以成全你,陪着你,不评判,我只为你做你想做的事。就酱,简单直接。

目前看来,如果真要怪,也只能怪小狐狸没遇到姬昌这样的教育家了呢。
说到姬昌,我个人是很喜欢这个角色。从教育的角度,很多片段如数家珍。
当年选质子这事,并不是父亲一言堂决定的,而是两兄弟自己决定的,说明他是懂得,孩子们的事得他们自己决定。
在遇到雷震子时,说的那句,孩子的样子要看受什么教诲。一句话搭救了一位勇士,这份善心最后也回流回来,让自己被雷震子救了呢~
在狱中,对姬发说的那句,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这句话真的振聋发聩。
所以姬昌到底是谁呢?
他是王家的侍卫,所以会在发现自己亲爹聚众谋反时义无反顾的举报,大义灭亲,只为了天下安定。
他是西伯侯的儿子,所以不会去杀掉自己的父亲,会去委婉的周旋,而东西南北四大伯侯的儿子,,一个父为子撞剑自杀,一个子杀父,一个为了父亲被杀,在看到了这些境遇以后,姬昌选择做自己,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而抛开这些不谈,他无疑不知道,他已经做好了他自己了,西伯侯早年在他身上种下的种子发芽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为了自己的大义选择了纣王,放弃父亲,虽然被蒙骗,却是在他的视角下的最大义的选择。在发现被纣王蒙骗之后选回归西岐也是这样,他从未迷失过,一直在坚定的追随心中的大义。
而西伯侯,在发现孩子误入歧途时并没有像现在的父母一般,横加干涉,苦口婆心为你好的干预孩子的选择,且不论彼时他自身难保,他没有强硬强势的要求,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引导姬发做他自己。从某个侧面,看着孩子去撞南墙,去犯错。谁说犯错不是学习和收获很好的途径呢?
错过才能从殷寿的虚伪中收获真实的自己不嘛。
从西伯侯的视角,几根简单的草棍远比复杂的人性要信得过。可是姬发没经历过啊。谁说被殷寿这种政治家骗过,不是一种收获呢?至少姬发探知了人性的复杂,也为后面成为天下共主做了铺垫。
西伯侯和姬发
纣王和殷郊
两对父子,一对,西伯侯,口中说身体做,身体力行,表里如一,看着姬发犯错误,允许孩子去经历。
一对,殷寿,口中说身体演,强势规定儿子跟着自己走,用君臣父子的名义,绑架孩子,执迷不悟。
我们暂且不以好坏去评价经历,只是生活给每个人留好了礼物,在殷郊对父亲的崇拜破碎后,也将迎来了一波新的迷茫,那就是他是谁?
他是殷寿的儿子,他更是他自己。所以,迷茫就是被包裹住的礼物,无论我的父亲是天子还是阶下囚,我都有机会选择定义我是谁,那才是最终的对自己负责任的考题。
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最后,如果姬发是姬昌的满分考,那伯邑考就不知道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了~
先看这个名字就很好玩,伯邑考=搏一考,像不像是一考定终生?朋友说,他已经被告诫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离开西岐了,可还是离开了,不听话哦!
也许我们正着反着分析,一定能找到他是被教育的成功的无数论点,可我只想问,假如放下这种对做得对与不对的考量,那个合一的观点该是什么呢?不清楚。
可无论伯邑考是不是一考结束,把命搭进去,他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选择负了责任。这就够了。即使代价是付出生命。

结语:
老瓶装新醋的故事里,看得是不同的人性。
你是谁的而已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你负责任更重要。
走自己路,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汗!

关于天谴
北方有水灾
东方有瘟疫
西方颗粒无收
南方有婴儿无法面世
调用我知之甚少的时事,前三个已经发生了,结合现在地球升纬的背景,和老生常谈的末法时代等词语,我只在心中自欺欺人的默默祈祷,希望这不是种警示,希望人性之恶并没有积累到引发天谴的程度,这些并非是天谴到来的迹象。
希望排放污水事件,我们在谴责之余,也能想办法去处理,保护好家国天下,毕竟我是谁才重要。
祝愿人心简单充满爱,世道明朗,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