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傅盛认知三部曲(三):战略就是格局+破局

今天是 清水一点通 日更的第 112篇,希望能帮助到你。

今天我们解读傅盛三部曲的最后一个部分,傅盛在这篇的开头阐释了他过去对战略的一个定义:

预测+破局点+All in

也就是单点突破,全力以赴。但时间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想要单点突破已经很难了,这部分作者是从风口角度谈过去的创业,归结起来就是因为市场空白点还比较多,而当下如果再想创业,需要有对行业清晰的格局认识。

换一个场景,我在与很多互联网领域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用一句话来解释这个问题,就是:现在做互联网创业,谁都想成为BAT,但现实的成功就是被BAT收购。

接着,傅盛提出了方法论,即:

战略认知=格局思考

这里面,文章引用了英文:Think Different,也就是仍然要重点考虑差异化竞争,而这种差异化的竞争必须有正确的战略认知。

随后,他提出了两个误区的论述:

误区1:见招拆招,啥热做啥,啥熟悉做啥。

误区2:做产品的方法论依然停留在5年前,认为抓一个简单功能热点就能颠覆格局。

这两个论点的论据不做过多描述了,我想说,这两点实际上还可以带入到个人成长领域:

1.要给自己不断设立新的挑战目标,不能只做会做的事情和容易做的事情。

2.要与时俱进,不能在某些方面有优势的情况下裹足不前,要时刻更新自己的认知系统。

随后,傅盛以自己创业中的几个例子做讲解,如创办Clean Master和紫牛基金、现在又盯上人工智能领域等等,都是认真思考,寻找破局点的实践。

最后,傅盛总结什么是战略:

战略是经过充分思考和认真研究后,制定清晰目标以及持续推进的路线图,它是势能的累加,不能累加势能的再有效的执行,本质都是增加成本。

这里引用了一个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法则:

因为不数一数二,长期没有竞争力,还耗费精力。

看到这一段,让我想起了李笑来最近提出的“成长率”这个概念,也就是说,能够赚钱的生意顶多算成长,只有那些带入复利概念的“成长率”才是真正的好生意。

通读傅盛的长文,得出一句话:于大格局下,寻找面向长期的突破点,是企业和我们都需要认真思考并实践的。

今天就讲到这,未来更精彩。

讲干货,上首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