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书法,第一堂课第一个笔画就是横。
横不是一条直线。
人生也不是一条直线。
没有人是按照理想的轨迹慢慢前行的,我们总是过程中对自己建立新的认识,然后调整轨迹,继续前行,继续调整,继续前行……
生命的开始与生命的边界是两个距离并不算远的点,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画出来的话,也许会画出一个不规则的灯笼。
爷爷出生时,家里是东北第一大农户,田产一望无际。在那个封建思想与开放思想交织的年代,家里的长辈让男孩女孩都到城里去读书很是少见。爷爷的文笔很好,还写了一手好字,这让他前二十几年的生活都顺风顺水,扶摇直上。
爷爷在松江商行做总经理时接到部队转运物资到牡丹江的命令,家族的众姑婆一致认为有生命危险,极力反对,他顺从的辞职,回家保命。之后的人生里,家族没了田产,他肩负着家族的生计,一人工作养活全家。
爷爷很优秀,总是很快得到上级的赏识,辗转各地工作,三个子女在不同的地方出生,就像黄宏和宋丹丹演的小品,老大海南岛、老二吐鲁番、老三少林寺,父亲一辈的名字也以爷爷奶奶临时工作的地方命名,只是选了文雅些的字眼。
在水泥厂的时候,领导将他调到北京,一工作就是十年,文革时因为家庭成分,被赶回了哈尔滨,在水泥厂烧锅炉,烧了很多年。子女的教育与前程也都受到了影响。
爷爷在家族男丁中行九,他堂弟十二爷的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年,奶奶是穿着婚纱与爷爷在欧式别墅里结婚,十二爷还小,羡慕不已。
爷爷奶奶婚后不久,十二爷就去当兵了,在林彪的部队做情报工作,后来落户杭州,娶了知书达理的十二奶,十二奶是大学英语老师。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上海。
与爷爷同辈的兄弟姐妹大多都不在人世了,十二奶前年离开,十二爷一个人住在养老院,每天关心国家大事,时常往家族群里发些公众号文章或者视频。他最关心子女的教育,还特意给了我们的下一代每人一万块钱,鼓励玄孙辈的后人好好学习。
我有七个太爷,十七个爷爷,十七个姑奶,如今我还知晓的有十二姑奶在成都,十四姑奶在哈尔滨,十七姑奶在惠州短居……
一个家族,关系庞杂,大多都联系不上,见面也不认识,就像从一个点生出的线,七弯八绕,并无交集,然而各有轨迹行之,相距起点越来越远。
中国人总说寻根,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已经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但依然受着祖辈的影响前行,只是自觉不然,或不愿意承认。传承是无形的,那出发的一点总是存在的,我试着追根溯源,但到了父亲辈,因为自己混的不如意,便不愿意再往前追溯,可见,总要追出个光耀门楣才有意义,否则不追也罢,这也大多数中国人断了自家历史,鼓吹个人奋斗的缘由吧。
我们家有家谱,前面几页里有家族的中间字,一看这个字便知道是哪个辈分的子孙,上面一共写了二十个字,行至父辈应是六七辈的样子,然而已经没几个按辈分取名了。
一个家族尚且不能画一条直线,按照老祖宗的设定走下去,何况这开创的时代。
中国过去两千多年都是平缓的向前,很多家族都能画出直线,而二十世纪初,一场革命之后的一百年,颠覆了千年的设定,尤其近年互联网的诞生,让时间加快了脚步,空间迅速扩张, 我们甚至觉得世界并不大,十几个小时以内总能飞到想去的地方。
这条直线里又多了几个点,从一点到另一点有无数变化,也多了茫然与无措。
千年前的古人,农耕交税娶妻生子,或者背书写八股考取功名,亦或者打鱼经商富甲一方,总不过那几个家族统一的志向。而现在,前路漫漫,看似机会很多,其实让很多年轻人无路可走,不仅仅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还有理想与理想的差距和现实与现实的差距。
一个朋友的儿子,大学去国外,读了两年读不下去了,回国又读了两年,毕业时年纪已经不小了,考研考公找工作都没兴趣,他跟我朋友说想去旅行,朋友给了钱让他去旅行。旅行回来,他说想出家,朋友说好呀,但你要想好了。孩子没想好,也没出家,又说要去当道士……
当然,他也没去当道士,他只是不知道该干什么。
朋友有些积蓄,但绝非有钱人,先生过世早,她一个人拉扯孩子长大。很多人会觉得这孩子忒不懂事。
我也见过家境寒酸,父母离异,孩子不懂事的。往往会想,不完整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很容易走向误区,反而家庭关系稳定,对孩子的教育更宽松,孩子的成长也更健康。但也说不准。
现在的年轻人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什么也不想做,这是普遍问题,无意义感在吞噬他们。有人说这是网络游戏的冲击,有人说这是和平年代的现象……
其实无意义感是时有发生的,不管是战后的颓丧,还是和平年代的躺平,年轻人总是迷茫的,似乎是那个年纪的综合症,且向低龄化传染。
年逾不惑,偶尔也生出无意义感,但责任使然,终是要将这一笔画下去,不管是是曲线、弧线、折线还是直线。
我最想画直线,平淡且顺遂,却如同书法初学者写横,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