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克大学,篮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介于狂热的业余爱好与虔诚的宗教活动之间。由于球馆老旧狭小,可容纳观众量有限,学生们在开赛前需要住帐篷排队,但是到了重大比赛,住帐篷排队才有抽取球票的资格而已,抽签结束,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作者在抽签结束后做了一个实验,给买到票的人打电话问他们愿意出什么价格卖出球票,得到的答复平均出价2400美元;给没买到票的人打电话问他们愿意出什么价格买球票,平均出价175美元。客观来讲,球赛在这些连夜住帐篷排队的学生心里的地位应该都很重要的,一次偶然的摇签怎么就突然完全改变了学生们对球赛,对球票的看法呢?
因为人类本性中三大非理性怪癖:
1、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已经买到球票的同学们会觉得亲身观看球赛的经历多么重要,它产生的记忆将终身难忘。这种迷恋会在你拥有的瞬间即刻产生,书中美国夫妇来中国孤儿院领养孩子的案例印证了这点。还有一种“虚拟所有权”,我们在实际拥有所有权之前就对某物产生了拥有的感觉,这是广告商惯用的手段。
2、总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上,而不是会得到什么上。买到球票的学生想到要卖出球票,他们考虑的多数是会失去这段宝贵的经历,而不会想到卖了球票会换来金钱,这些金钱可以买到其他的享受。我们天性对失去有一种强烈的恐惧,会对我们做决策时的客观起到蒙蔽作用。
3、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比如那些买到球票的同学会认为看球的经历值得他们给出的高价,他们觉得2400美元的价格是合理的,因为他们假设想买球票的同学也持有这种想法。但事实证明买卖双方对待交易物的看法常常是完全不同的。
所有权不仅局限于物质。他对人的观点、看法也同样适用。一旦拥有了一种观念,我们对它难以割舍,它给我们留下的是什么呢?他转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僵化而且顽固的意识形态。
如何治疗所有权依恋症?
如亚当斯密所说,所有权依恋已经被编织进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说可以用“非拥有心态”来看待每一桩交易,把自己和感兴趣的物件适当拉开距离。
从物的角度,不要被拥有某一件物品的美好想象而冲动消费,因为我们已经了解了有一种感觉叫“所有权依恋”,我们应该思考这个东西是否真正需要;从思维的角度,要始终吐故纳新,接受新事物,保持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