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的高中,是一所半艺术的学校,班里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是学艺术的。大部分是学美术的,高二下学期她们就不来学校了,去参加专业课的集训,然后报考各专业院校的专业课考试,等到高三下学期才回来,在学校里跟老师划重点,课后继续狂补文化课。那时候,我以为走艺术是一条考学的捷径,毕竟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因为看不见考大学的希望,才去学艺术的。后来我才发现,是我太狭隘,她们的付出不比我们学文化课的少,练习画人像,一坐就是一下午,勃颈上贴满了膏药。
班里的一个女孩,就是这么考上了一所国内一流的美院,学习设计。学设计好像是绝大多数美术生会走的路,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作为内容的输出者,现在的我是很羡慕她们的专业性的,尤其是在了解了红点奖、洛可可之后,如果重新来过,我想我也会去学美术,学设计。
说回考上了美院的那位女同学。高中毕业后,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渐渐没了联系。最近听到她的消息,是因为她今年要领证结婚,而结婚对象是她的大学老师。老教授和她父亲一般大,听说除了她,在外面还有不少人。她能得到钱、车、房子和过往无法企及的物质生活,失去的,也只有自己明白吧。这要是放在以前,我和我们这个圈子的朋友,一定会八卦一番,然后惋惜这样一个好好地姑娘,为了物质做出这样的选择。但其实我们并没有,只是尊重人家的选择,觉得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可能是因为长大了吧,看淡了很多事物,觉得已经没有什么新奇可以挑起我们的那根神经,任何人的任何选择都可以接受了,也可以说是无所谓了。
我喜欢看《奇葩说》,从第二季追到如今的第四季,最喜欢的辩手是姜思达。半决赛时,姜思达所在的反方没能获胜,于是他就跟着所在队的其他三位一起,失去了晋级决赛的资格。这期节目播出后,姜思达就上了热搜,一干粉丝在为他鸣不平。我当然没有,我觉得如果这点事儿就值得观众去怒喷节目组和其他辩手,那这么多期《奇葩说》你不就白看了吗。你的进步在哪儿呢?
结果昨天早上,姜思达就和马薇薇一起上了热搜,因为在前一天夜里,马薇薇手撕姜思达的粉丝,说姜思达的热搜是买的,说他在节目里拜票,占用的辩论时间比肖骁和颜如晶两个人加起来的还要长。朋友发微信来问我,这次你是不是要讨厌马薇薇了?我说,没有,不至于,维护朋友是正义之举,何况马薇薇是那么性情的人。接受别人的不一样,尊重任何人的言论,是我从《奇葩说》里学到的。
闺蜜的弟弟最近即将中考,小伙子的分数处于实验和二中两所高中之间,全家人都希望他上稳妥的二中,这孩子偏不听,报了实验。考不上就会掉到比这两所学校都差一个档次的高中,这就是家人担心的,她们怕孩子输。一家人围着一个即将中考的孩子,做他的思想工作,希望他别固执的“想不开”。以前的我要么会和闺蜜站到一起,把这所有可能的结果摊开来,展示给那孩子,唯恐他走错一步;要么会和孩子站到一起,拼命解释他想要拼一把的决心。现在的我,什么都没有做,听着闺蜜的叙述和抱怨。没有什么是错的,小伙子想拼一个更好的学校没错,家长们想要他更稳妥也没错,不同的选择所带来的不同结果,也没错。
想到了高晓松的一句话,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的?我是从发现自己什么都可以接受的时候开始的。
我发现我可以包容绝大部分人的想法,可以接受所有人的选择。我可以眼看着错过变成遗憾而不后悔,也可以看着喜欢过的人,牵起了我身边人的手,而不愤怒,可以看着别人在我面前卖弄并不正确的学识,而不反驳。
当这些种种,我都可以平静接受的时候,我知道,我不慌张了,我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