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斯坦纳“先知”般地预言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可能和潜力,并将其见地组织成“灵性科学”和“人智学”。他的观点一直让我觉得和荣格的心理学有很好的相容性,不同的是荣格尽管也“先知”般地对社会集体意识的发展作了预见,但作为20世纪欧洲科学家团体中的一员,他还是将许多思考置于科学的框架之内,但即使如此,他仍旧是从人类历史的心灵考古中获得了深刻的洞见。因此看过《鲁道夫·斯坦纳的挑战》这部纪录片后,想到的是先介绍一本书《两百万岁的自性》,一本荣格学派的著作,我想它所呈现的历史刚好往历史的久远处衔接了斯坦纳的对未来的预见和洞察。
下面便是我的“碎碎念”——
在《两百万岁的自性》中,作者提出了“原型意图”的概念。心理发展的深层动力之一便是“原型意图”实现。社会集体同样有其发展阶段及对应的原型。虽然个人的发展深受其所在的社会的影响或制约,但并不意味着个人无法超越其所在社会的发展阶段。因为“原型”的整体同样是寓于每个人的个体的心灵中的,他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也许无法满足心灵中“原型”的发展,但个人所处的微环境或者他所营造的小气候却能激活那些有待发展和实现的“原型”,而不用等到社会整体发展到相应的原型阶段。甚至可以说,社会发展可能终究无法满足人类心灵所蕴含的原型系统的完全展开,最终的道路都将回归个人的身体力行,但可以期待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从社会集体中分裂出大小不一的团体,乃至许多隐微和私密的集会,成为培育个人心灵发展和原型意图实现的局部气候环境。这些为个人发展提供空间的团体可能便是“宝瓶时代”的现象之一。社会整体的发展可能完全展现原型系统的潜力吗?作为更固定而非灵活的结构,它可能像地球上所有的物质的自然现象一样,在发展到某个“顶级群落”之后转而进入新一轮的消解、混乱和演替的过程。但是地球现今的自然群落已经不同与侏罗纪时期的自然群落,并且人类这种智慧生命正深刻的影响它——欢迎来到“人类世”的时代!我们到底可以期待一个怎样的未来?
可能“灵性”和“科学”都是寓于人这个物种中的“原型意图”的不同方面,也就是说我们深怀着对“科学”和“灵性”的不可或缺的需求。鲁道夫·斯坦纳可能正是“直观”到了这两种“原型意图”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和在未来整合的可能性——可能在人类的心灵的原型系统中,它们本就是“各有其位”的,并卷轴般地不断展现开来,所以他才开启了“人智学”和华德福教育,为这种未来的可能性营造“微气候”,因为社会集体的保守性和惰性还无法看到这种可能性,也无法快速地进展到能够为这种发展提供支持的程度,它甚至会阻碍它。可能斯坦纳所期待的“灵性科学”,它着重于灵魂的全面展开更甚于社会的生存和稳定的诉求本身。斯坦纳对于“基督意识”的诠释令人印象深刻,他说的正是社会集体的主导原型变迁的现象,我们所处的宝瓶时代,当前的主导原型透过“科技”和“人工智能”显露出来——虽然我们还没有办法完全领悟这发韧于人类意识深处的改变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已然接收和广为传播的普世价值——自由、平等、博爱,最重要的是个体的价值,这些可能是在基督所在的双鱼时代,由祂的事迹和行动而被清晰的揭露出来,但斯坦纳说更重要的是“基督意识”——这股宇宙的正气本身,也就是说这些变化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意识本身,在心灵深处。我们可以往前倒推,双鱼时代前的白羊时代,那时推崇的奥林匹斯的宙斯和旧约记录的摩西所见的耶和华的威严的“父权”时代,而再往前则是推崇母神和女神的“金牛时代”。这种对应可能并不严谨,但它反映的时代精神的变迁的现象却很耐人寻味。电影中的医学专家也说到:斯坦纳的人智医学可能并不是所谓的“明日医学”,它更可能属于“后天”。所以关于斯坦纳所探求的“灵性科学”,它可能还在我们社会集体和大多数人都还难以望见的遥远的地平线上,是我们时代精神播种在未来的种子,它的深度可能直达灵魂本身,我们可能需要培育自己“直观”的能力——正如电影中提到的那种特别的“感知力”,超越理性思维和身体感官本身,才能“观看”到斯坦纳所希望我们看到的世界,这种能力不是救世主般的特异功能,而是“人智”的天性,是我们自性里的“原型意图”,就像一棵高大的橡树,目前只是以一颗橡籽的形式埋藏在人类的心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