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一口气看完一本小说的时候了。但是《长安的荔枝》大概只花了一个小时不到读完了。原谅我对稍微古早味或者描述性的话语直接跳过或无视,尽管这是非常考验作者文学功底的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因为是小说,我一般只看情节,过多的背景描述或者场景介绍,无碍于阅读的,我都一闪而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句诗词有这样的一个背景,哪怕是编排的,但读起来异常合乎情理。一个转运小吏,为了活命,激发出无限的潜能。一边延长荔枝的保鲜期,包括盛放的器皿、保鲜的溶液、“不要摘下来”的天然保存法等等,一边缩减岭南到长安的脚程,包括路线的调整,驿站的周转,骑手和马匹的交替,船只过险滩的终极计算等等,这也亏得他是一位擅长算术的专家,否则无权无势可依,朝中从上到下又有谁会在乎他这样一条“贱命”。
古来至今,为博红颜一笑,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也有唐明皇千里运荔枝。上位者为了自己利益,耗时耗钱耗力耗物,当中各个环节还滋生新的寻租方式,浪费的都是纳税人的钱,着实让人遗憾。可是为什么当时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只想到了快跑死的马和快累死的人,都没如马先生一样想到背后的逻辑,以当时两地的距离,哪怕是跑死累死,也是完不成的任务呢?对吧,又没有飞机高铁,但就是足足保鲜了11日。到头来,尽管只有一笑,尽管味道一般。不过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自行解答了疑问,马先生的洞察力比他的文学素养更让我钦佩。
小吏终究完成了其他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项壮举,为其他很多人捞到了好处。他本也可以,但他遵循本心,对着杨国忠的一番耿直输出,惹恼了这位权贵,幸得高力士所救,以最小代价远离了权力的暴风眼,也躲过了后来的安史之乱。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每个人生来不易,活着就要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有些容易,有些艰难。每次抉择都会指向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对应的结果可能更是天差地别。但是因为有些人的品质和韧性,哪怕遭遇了挫折和失败,可能也是暂时的,因为TA不放弃,不抛弃。就像《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年少时因为家贫申请休学一年,偏偏年后高考招生名额大幅缩减,以至于高考落榜。不过他后来依然成就斐然,正是基于他勤奋好学的本色且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才让他后来的人生轨迹没有偏差太多。
还是以封面的那句话结束和自勉: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听说改编的电影也将上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