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淘淘和闹闹》绘本,欣赏最会绘画的写作大师的文笔

我曾经在上一篇文章里介绍了《100万只猫》绘本蕴含的生存智慧和写作特点。现在我将继续阅读学习由同一作者婉达•盖格写作的第二本童书《淘淘和闹闹》,英文名为Snippy and Snappy》,而译名还有《小田鼠妮皮和纳皮》,《妮皮和纳皮》。

婉达•盖格(Wanda Gag,1893-1946) ,是美国著名图画书作家、画家。1893年3月11日,婉达•盖格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新乌尔姆。她的父亲是一位画家和摄影师,母亲是捷克斯洛伐克人的后裔,她在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可以说,她的欧洲血统和小时候听到的德国民间传说影响了她的一生。

在她14岁和24岁时,父母相继去世,此后她便一人将六个弟弟妹妹养育成人。她依靠家人的帮助、奖学金和贷款,完成了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校和纽约的艺术学校的学业,毕业后在纽约工作,画过几年的时装插图。但为了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回到乡下专心创作。

她在17岁时的日记里写道:

“我自己的座右铭——画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画。”

可见,绘画一直都是她生活的动力和最爱。

她的笔触如行云流水。日本图画书作家松居直先生对她的作品评价道:

“婉达•盖格从小就听父母故乡波西米亚的民间传说和大人们讲故事,再加上她照看弟弟妹妹时讲故事的丰富经验,对于故事那源源不断的情节、重复的节奏、语言所具有的音韵,以及那种起承转合的语气等,早就烂熟于心了。”

带着专家的这种盛赞,我们一同走进《淘淘和闹闹》这本绘本,来感受一下她文笔的这种美感。

一、源源不断的情节

《淘淘和闹闹》讲述了淘淘和闹闹两只可爱的小白鼠姐弟俩发生的一段冒险旅程。

有一天,他们正在和妈妈的毛线球玩耍,不小心毛线球从它们住的小窝里滚了出去,于是,他们决定跟随毛线球的后面,期待毛线球会带它们去一个存放着最爱吃的芝士的美妙地方,结果,庆幸智慧的爸爸及时赶到,否则它们差一点被捕鼠器抓住,丢掉性命。

最终,爸爸带着两块芝士,领着涛涛和闹闹回家和妈妈团聚,两个小田鼠发誓再也不因贪吃而乱跑出去了,从此一家人又过上了原先的幸福生活。

从情节上看,最初是淘淘和闹闹一家人处于幸福生活的状态,之后笔锋转向“某一天”,开始了真正的第一个情节,毛钱球意外地滚出了小窝,两只小田鼠跟随毛线球走出去很远;

再后来,毛线球被一个胖乎乎的东西抓走了,它们摔进了土堆里,于是开启了另一个带有悬念的寻找毛钱球的情节。

他们走了很远之后来到一个大房子,里面有着它们眼中的各种奇怪“植物”,并发现了喜欢吃的芝士上带有危险。

这时候给读者留下又一个悬念,他们是否能顺利拿到心爱的芝士吗?

所幸爸爸的及时赶来避免了一场灾难,最终一家人团聚。

你看,故事情节多又转折,但起伏波动中又合乎逻辑,自然连贯而成一个完整故事,即有起因、有经过和结局,构成了完整故事的三要素。

二、重复的节奏

在写作和节奏重复这一点上,《100万只猫》里面也有此特点。

仍以《淘淘和闹闹》来说明,明显发现有一大段文字前后几乎是重复的,开始一段是这样的:

“两只小田鼠推着毛线球,滚上去又滚下来。
滚上去,再滚上去,又滚下来。
滚上去,滚下来,再滚下来。
他们推着毛线球,滚上去又滚下来。”

然后,在回到家给妈妈描述时,又一次以两只小田鼠的口气,再次复述了一遍。

同时,故事的节奏重复也是显而易见的,淘淘和闹闹跟随扯断线的毛线球又一次进行了远途:

“他们俩就这样跟着毛线球走上去、走下来。
他们俩跟着它走上去、再走上去、再走下去。
跟着它走上去、走下来、再走下来。
两只小田鼠就这样跟着毛线球走上去、再走下来。”

仔细审视,毛线球开始的滚动与断线之后的跟随走动,这两段的描写是不是非常相似的节奏呢?简直太相似了!

可见,作者在文字的细腻把控上也是独具匠心,可谓字字斟酌。

有心的读者可以仔细检查每一个字的使用。

关于后面的两个文笔特点,即语言的音韵和起承转合的语气,我将留待下次专门撰文。

思维导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