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到中药到膏方,王绪前教授正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将传统的中医文化与现代人们的需求融合一体,为患者搭起一座中医殿堂,在为大家看诊过程中,让其充分认识这种文化,了解这种文化。
从医四十余载,到底中医文化给这位中医名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而他,又是怎样在看诊、授课、写作之间平衡的呢?或许只有走进王绪前教授的世界,才能解开这些疑惑。
“我既然进入了这个岐黄之门的,首先就是要把自己的专业搞好”,在采访之初,这位年过七旬的名医大家便跟我们畅谈他的中医理念。“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王教授看来,这是成为一名称职的中医必须要做到的最基础的一点。
王绪前教授1950年出生于湖北潜江,1968年3月参军(铁道兵13师63团),1973年进入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业。1978年,彼时28岁的王教授正式拜入著名老中医熊魁梧教授门下,从此,二人便是亦师亦友亦亲的关系,前后长达15年之久,深得熊老师真传。
尽管熊教授早年已驾鹤西去,但对于王教授而言,恩师帮扶,给他的中医生涯带来了不少影响。也正是受恩师影响,王教授四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内科和妇科领域,同时,在传承熊魁梧教授的名单验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疗理念。
谈及学医路上的一些辛苦与艰难,王教授表示“学中医难度很大,很多东西要记要背,背了以后单会照本宣科,也无法拯救病人,教授学生。”
自古以来,凡著名医师,不仅重视博览群书,也重视实践摸索,只有学了用,用了记,才能学用结合。这一点上,王绪前教授也是将“学以致用”真正地贯彻到底。对于王教授而言,看书,是除了坐诊以外,最具有人生幸福感的事情之一,从医多年,王教授都始终认为“阅历丰富,广读博览,(无论是)对我,还是对病人都是有益处的。”
“我们学医,不仅要听到,要思考,还要看到,要实践。”除了看书以外,王教授也很注重经验积累,在授课以及临床时,王教授都会时刻积累,将书本的一些知识辨病投方,同时在临床中去求得真知,将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融会贯通,从而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
有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不能治疗疾病,见效也慢。对此,王教授表示“这话也对,也不对”,在中医看来,只要辨证正确,药物对症,“关键是要结合病人的体质、特点以及医生的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千篇一律”,对于中医而言,辨证准确,见效非但不慢,调养速度还非常快,也非常好。
而这一切,同样要建立在医生的实践积累上。“就我来说,如果没有这几十年的积累,没有到这个程度,比如放30年前,病人肯定也不会看不完”,但病人虽多,王绪前教授对待每个病人也都很认真,始终秉持着大医精诚的原则,不管是贫贱老幼,还是富贵贫穷,都一视同仁。
王绪前教授一手高超医术,悬壶济世,惠人无数,尤其在妇科、内科等方面的临床治疗上见解独到,疗效显著,也曾多次治愈不孕多年的患者。
也是因为如此,王教授的病人往往都会由衷地相信与崇拜他,甚至不远万里,来到九州上医馆,向王教授寻求帮助。
2019年,王绪前教授就有遇到这样一位病人。来自内蒙古的患者多年不孕,四处求医问诊,却找不到原因,在找到王教授后,经过调养后,顺利生下宝宝,对此,患者非常感激王教授,却因为疫情中断了联系。辗转反侧之下,才终于通过九州上医馆的网络了解到王教授在此处坐诊,全家四口人特意从包头赶往武汉,向王教授表示感谢。
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王教授收到了千千万万如此的崇拜与感恩,更加促使他在看诊过程中,视病人为亲人,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他以自己的精湛医术和人格魅力,赢得了患者的交口称赞。
从病因诊断,到精准治疗,再到合理开药,王绪前教授一直都在讲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临床中提升技艺,也通过对药理的研究,将中药发挥出其最大价值。
中医药向来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而在开药上,中医也大多都会通过多种辨证方法,一人一方,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王绪前教授同样如此。
王教授在看诊开药方面,因人制宜,不浪费,成本低“我对在给病人开药时,有个基本准则,那就是不开贵药、不开难觅之药、不开生僻药”,王教授的开方,不仅便宜,更是对症下药,在疾病预防、治疗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优势,从而赢得了患者们的认可。
作为患者眼中的“中药王”,王教授在用药方面相当精通。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要想用药用得准用得精,就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学了就用,在应用中再学,效果才好。
这一点上,王绪前教授深有体会。中药,即是古人称的“本草”,王教授在本草方面博览群书,同时在大学里授课,也是讲的本草方面的内容,对于本草方面了解得非常透彻。深知为此出版了不少作品,其中就包括了2023年正式发布的《本草传承》。
《本草传承》作为一本集大成的本草学著作,不仅传承了本草传统文化,也结合了王教授近50年的教学实践、临床用药体验,对常用本草的理论、临床知识进行了系统收纳和总结。本书共270万余字,共收录了本草约700种,对100余种病症进行鉴别用药。
为了写好《本草传承》这本书,王绪前教授前前后后,耗费了差不多有三十年的时间,在临床和教学之间,积累经验,探索中医药边界。
如今70余岁的王教授,依然精神矍铄,常做的事情,除了坐诊和看书,便是写作。早晨四点半起床,稍事整理后就开始写作,一直到六七点,出发到医馆看诊,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作息,但对于王教授来说,这就是他的日常。
多年如一日,反复翻阅古籍与资料,反复总结临床经验,把自己所学所掌握的知识汇集成册,深知有时候为了求证一个字要反复考究,上班、写作、看书、休息,如此循环,唯有热爱与责任,方能坚持。
每每提及写作二字,王教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生在世,不留遗憾,留痕迹”,在王教授看来,“一个医生看病看得再好,看的病人再多,如果不能把经验留下来,在你死后对社会也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但如果是经验留下来,让后人受益,这也对社会的一种奉献。”
除了是名医,王绪前教授曾经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湖北省精品课程《中医食疗学》的授课讲师。
教书育人,这一特殊且长久的人生经历,也让王绪前教授感触颇深。毕业后留校任教,改变传统中医以师带徒的形式,开创了群体性课堂教学形式,1984年,湖北中医学院开设《中医食疗学》,但当时全国开设这门课的学校很少,也没有专门的专业教材,对此,王教授四处收集地方资料,甚至将图书馆里本草书籍、食疗书籍以及史料书籍几乎都翻阅了个遍。
药食同源,医食同源,医药同源。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王教授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课堂上用到的零散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编著了《中医食疗学》和《中医食疗》两本书。“没有教材我可以自己编,虽然花费精力,但是授课不能马虎。”他如此说道。
王教授最大的追求,就是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痕迹,对于教授课程也是如此,他希望能够将自己从医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治病,弘扬国医。
因而,他的教学课堂不但内容丰富,还会结合临床经验,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单方和验方,使得课程不仅通俗易懂,更是趣味横生。他的课程,成为湖北中医药大学选修课中报名人数最多的教学课堂,也被学生和教务处笑称为“秒杀课”。
从医四十多年的经历,早已让王绪前教授把中医养生与生活相融合得自然贴切。
因为自己是中医,王教授也会利用中医中药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同时也会指导身边的人如何养生。在王教授看来,养生应当是在生活中一种不自觉的,遵循中医养生原则的行为。
“刻意去做很难养生,它是要在生活中慢慢注意慢慢形成”,比如有人天天睡懒觉,按照中医的说法久卧伤气,长此以往,这个精气神肯定跟不上。“当然,也不用像我一样早上4点半起床,”王教授笑说,
至于现在所流行的“八段锦”养生,王教授也表示,每个人的养生方法不一定相同,不用刻意追求千篇一律。在他个人来看,只要不过度地进行某个活动,一般都自觉养生,通过形成每个人自己较好的生活习惯,遵循自然规律,以及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这样去达成养生,才能达到目的。
在反复多次的临床实践中,王绪前教授长期也接触了较多的女性患者和亚健康患者,在日常养生中,王教授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女性由于体质原因以及现代生活压力的原因,容易亏损,所以在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和情绪方面的缓解”。
采访过程中,王绪前教授还告诉我们,近二三十年来,多是以开膏方为主。
在他看来,膏方可以照顾全民,方子开得比较大,用药比较全面,口感好,也更便于携带和保管。同时,他也纠正了人们对于膏方的刻板误解,指出“膏方是平民之选,不是只有秋冬可用,过去人们在秋冬食用,是因为夏天不好保存,但在临床上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膏方,甚至因为冬病夏治,三伏天开出的膏方更多一些。”
王绪前教授作为上医馆的膏方门诊专家,也希望通过四季膏方专家门诊,扩大人们对中医膏方的印象,打破人们误以为只有冬天才能吃膏方的观念。“膏汤丸散,我们把膏摆在第一位,是因为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剂型,而非调补。”
在采访最后,王绪前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到,“古代,医学是不受人尊重,但古人又认为想要孝敬父母,必须学医。”
因而,这些年,王绪前教授对中医行业探索和传播的步伐从未停止,无论是写作还是看诊,都是为了破除中医行业的保守,让自己在这条路上更多的人们带来健康和幸福,为学生、为后人留下痕迹,也为中医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将中医文化更好地进行社会性推广。
王绪前
·妇科/乳腺科、内科
简介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
湖北省中医院临床专家;
《中国医药报》专栏医师,是国内少有的医药双通的中医名师;精熟药理,有“中药王”、“膏方家”、“气血调理专家”之称;
从医四十多年,受著名中医熊魁梧亲传指导,不但理论著述颇丰,编写了28 部医学著作,而且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四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内科和妇科领域。
擅长
擅治妇科疾患: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妇女养颜美容等,以中医膏滋调治各类疾患及其特色。颈肩腰腿疼痛、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痤疮、失眠、鼾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