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语文教学,按照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四个关键词: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而期末考在即,总是难免功利性一点。
考前一两周侧重复习和梳理。
考试倒计时:
清楚各科考试范围&考试题型
整理自己各科强项和弱项
有针对性看最近试卷和自己薄弱部分题型
作业本上错的题目
注意书写,卷面工整
语文考试通关口令
作文时间要留够
阅读理解分点答
做题别忘做批注
古文默写记仔细
分配时间按分给
语文考试也不难
心平气和书写佳
卷面整洁人人夸
这是根据同学们现实情况整理的顺口溜,侧重在非智力因素比如考试习惯的培养,语文单科能够严格执行有十分左右提分空间。
这样做其实是初中到高中过渡时期,促成学生习惯的养成:第一初中升到高中后,题型、考试时间、分值等变化特别大,学生做题习惯不好,丢分严重。
而很多学习习惯(包括书写习惯,阅读习惯等等)都是义务教育没有抓好的后遗症,但是义务教育不是老师不想抓,现实原因很复杂。
考前重要知识点梳理
1、回归课本(课本的四个古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
2、最近几套卷的默写重默
3.考前一周每天写三百字左右语文小结,侧重复习内容梳理和卷面
考前精练精评重点复习的五套卷子:
1.分班后第一摸底考试卷(侧重近段时间所讲内容梳理)
2.高考卷(知晓最新动态)
3.去年期末考题目(每次期末考前必刷)
4.智慧上进综合检测卷(考前练手热身,难度和灵活度特别适中)
5.高二刚刚结束的摸底考试卷子(高一期末考题目一样概率很低,因为是惠州统考,所以是市里命题,把握动态和命题趋势很重要,尤其这两年上学年高一高二期末考都是同题作文)
考前一周讲的最后一篇文章:
鲁迅的《拿来主义》
主要想法:
第一鲁迅是课本的熟人红人,高考这次不避讳又别有新意考了鲁迅《故事新编》里面的《理水》篇目,现在读来仍然经典,对现实有讽谏作用,讲《拿来主义》也是扣住热点;
第二文体上《拿来主义》是驳论文,不管从论证的方法:举例,对比,类比尤其比喻论证非常经典;
第三《拿》主要讨论对待文化遗产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说从中引申而出。而“拿来主义”精神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仍然非常有借鉴意义;
第四这篇出自《且介亭杂文集》,很好体现出“匕首”的力量,有现实针对性,这和时评类写作一样,针砭时弊,而语言的犀利反语讽刺等,也体现鲁迅一贯的文风;
第五温故知新,可以联系同样也是比喻论证的篇目《劝学》,也是这个学期重点的篇目,高考64篇必背古诗文其一。
高二摸底考试卷的分析
因为期末是市统考,所以抓信息点其实蛮有意思的。
每次市里自己出题,教研员很注重惠州的本土文化,总会有个别题目是关于惠州的。其实教研员这点贯彻了很多年,我感觉说的通:
语文是触类旁通的,对于整个语文的高考,凸显中国的文化,那么到地方考试,也是文化,更为落地就是本地的文化,而这套题,是我看过本市自己出题将本地文化发挥的最淋漓尽致的。这些独创性本土化的题目,估计去网上搜也搜不到。
考完有人在市的语文群问教研员:
教研员和回答:
见仁见智。
审核组对命题初稿的评语是:
以绣花功夫命题丝丝入扣
凭敬亲心意思乡脉脉含情
我基于刚刚说的理由,还是赞同的教研员观点的,小结试卷内容如下。
期末考试卷到底如何,明天揭晓;但其实重点不仅看语文老师的整理,而是同学们自己的整理,而他们整理背后是条理性和认可度。
尤其分科后带了一文一理班,两个班语言能力和悟性感觉相差甚远,所以上次语文成绩差距比较大也是可以预见的。毕竟理科班还有靠数学拉分,所以文科班语文更佳也是正常。
看最后数据出来可以再进行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