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大学子的万字控诉父母的长书,成为人们议论热点。
父亲说照着书养——错了,母亲则对于网上的热传——感觉很丢脸。
其实这种教育硬伤一直存在,只是很少拿到明面上说,因为言父母过者,必会被人教育:再怎么错,那是你的父母,都是孩子的错或者被贴上“不孝”的标签。
同样评论并没有一边倒地对写作者声讨,本身也说明了,现代社会能更多的接收不同的声音,也能更宽容的看待一切。
这种教育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能看到它的身影----教化式教育。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作品,中从中国农业社会的群体(社区)的特点,来分析中国社会。
乡土本色来介绍当时的小农经济下,人们因为土地,“生于斯,长于斯”,半截埋入土里,很少流动性,所以形成固定的群体(社区)。
因为生育和婚姻关系,形成的单系亲属聚居的社区,人类学叫氏族。家的结构就是氏族。彼此熟习,文字,甚至说话都被形象语言所代替,夫妻大多“用不着多说话”,“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在那个以“生存”为生活前提的时代,夫妻的这种相处模式一度被奉为圭臬。至今现代,有的人也没有转变思想,但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现代,已经严重不适应现代婚姻,所以也是婚姻的杀手。
地缘和血缘的关系,整个社区的行为规范基本也是不变的,下一代可以沿着上一代的足迹走,所有的经验都能从上一代那里得到,老者代表了智慧,所以老少有序。从老一辈传下来的被后辈所“习”的一切,也就形成了文化,没有按照规矩来的就被惩罚,所以也形成了父权社会,大家长式管理和礼教。
乡土社会里老农一年四季的经验,周而复始,基本不变,后人用前人的经验指导生活。这套传统只要照办,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生活就能得到保障。我们常说的灵验,就是照做就有福,不照做就会出差错。所以教化过程是主动服膺。孩子一出生,没有自我,只能接受教化。
人们通常会说,每个大城市的人,如果从自己往上数三代,大部分都是从农村人。这也是事实,近十几年,中国的城市化,让更多的接受教育的人能走出农村,跻身城市,但是很多从上一辈中传承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一直存在。
父权的传承从家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都能找到缩影。像大男子主义,家长式管教。
书中写只有在很少流动性,社会结构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长老式权利才越强。社会结构变化快,流动性大的情况下,长老式权利会变弱,这也是家长式管教和大男子主义在现代不适宜的原因。
现代社会互联网+的时代,十多年前很热门的职业,而今却都消失了,例如,90年代末的五笔打字,最快的速度有每分钟150-160多字,五笔是必须学习的打字方法,(记得清楚,因为最快也只练到每分钟60-70个字,如今五笔都忘光了)。
如今很多新兴领域,老一辈的经验,已经不能告诉下一辈,怎么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互相熟悉的乡里,变成互相陌生的城市人,老的礼教也都失去了适应性,互相之间由法制代替礼治。
虽然现代人,很多标榜自己的行为和思维已经是城市人,但是深入骨髓的东西还是如影随形,例如,大多的家长在孩子挑选衣服时,嘴上都会说,你自己选哈,但是真到孩子选出来,不是埋怨不合时宜,或者款式或者颜色,都不是家长的标准,而被否定,最后选好,还美其名曰,为你好。
记得“奇葩说里”的一段,说我给孩子买2000块钱的衣服,孩子不喜欢,而孩子喜欢的确是49元的。深刻揭示了现代家长打着现代教育的旗号,却干着“礼教式”教育。
因为觉得自己经验老道,你就要听我的,我说的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
“我就喜欢试错的人生”,这估计也是千万人要摆脱家长教化式教育,寻找自我的心灵呼声。
我们要如何认识自己,如何面对我们的下一代教育,从《乡土中国》里学习,让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