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17和2018的交界处,又有不少APP推出了年度总结H5,帮用户回顾一年来在APP上的数据和活动轨迹,从前几年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回顾成为爆款开始,很多产品也看到了一个好的年度报告的影响力,纷纷效仿,但纵观今年我用的几款产品的年度报告,发现不同产品间的差距还真是不小,在作对比之前,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下,APP做年度报告的目的是什么。
「年度报告的目的」
1、通过数据和轨迹展示,让用户发现自己这一年来对这款产品的依赖,无形中强调产品在用户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给用户带来成就感,如支付宝年度账单总金额;
2、结合产品的特点和功能,通过对用户轨迹的分析,提取出打动用户心智的点,让用户有种“它真的懂我”的感觉,戳中用户的内心,形成自觉转发,此处不举例了,因为每个年度总结都想感动用户,只是效果有差异;
3、满足用户的优越感、成就感和虚荣心,让用户出于炫耀意图而转发,形成口碑效应,如支付宝账单中的“全年总消费”区域排名、淘票票观影报告中的“”、QQ音乐的“播放次数超过了x%的用户”等等。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几款APP在年度报告上的表现:
「网易云音乐」
形式创新度★★★☆☆
界面设计★★★☆☆
语言美感★★★★☆
用户共鸣点★★★★☆
总评★★★☆☆(其实想给三星半的,半颗星打不出来)
作为年度报告的鼻祖,一直坚持用户情感互动的网易云音乐今年也交出了一份总体上还不错的答卷。界面的设计风格偏向简约插画类型,画面的场景注重表现人与音乐的融合,色调的选择给人一种孤独但温暖的感觉。在内容选择上,除了年度歌手、听音乐时长这些一定有的内容,以及用于勾起用户记忆的深夜听的音乐内容之外,比较有亮点的是2017年听过最多的歌词,虽然统计的结果基本都是“爱”“心”“世界”“改变”,统计的准确性还不能确定,但是这几个词无论是哪个,都能让用户有所共鸣;此外比较能打动用户的,是曾经喜欢但现在遗忘的歌曲,这页内容充分抓住了人们听歌时候喜新厌旧的特点,而人们听得越来越少的歌也并不是因为不再喜欢,只是被慢慢遗忘了,比如我的那一页是《凤凰花开的路口》,让人容易怀念起本科毕业的时光,一下子就打动了我。最后在语言风格上,网易云选择了用朋友的语气和用户对话,比较能拉进和用户的距离,但也没什么特别精彩之处。总的来说,这份年度报告沿袭了网易云音乐一直以来的观念和风格,也在朋友圈引起了一阵转发热潮。
「QQ音乐」
形式创新度★★★☆☆
界面设计★★★★☆
语言美感★★☆☆☆
用户共鸣点★★★☆☆
总评★★★☆☆
QQ音乐的年度盘点来得晚了些,不过看过之后意外地感觉还不错。首先是界面的设计很有时尚感和高级感,即使用了饱和度很高的橙色和枚红色,也没有显得很丑,只是和QQ音乐代表性的黄色和绿色没什么联系,感觉可以用在任何一个APP里。在内容上,整个年度盘点偏向于数据导向,在所有的页面上都突出了数字,更像一份行业的年度总结,更能满足用户的成就感和虚荣心,大标题语言简洁明了,基本不打感情牌,专心做总结。可以看出,QQ音乐不想给人一种效仿对手的感觉,与网易云音乐完全不同的风格也做到了不错的效果,只是由于没有给用户带来情感体验和共鸣,在转发度上相比网易云音乐就差了许多。
「支付宝」
形式创新度★★★★☆
界面设计★★★★☆
语言美感★★☆☆☆
用户共鸣点★★★★☆
总评★★★★☆
说起支付宝账单来我有点惆怅,明明这个账单做得还不错,也在朋友圈成功刷了一波屏,偏偏搞出了一个什么默认同意芝麻信用协议的幺蛾子,最后反而造成了不太好的影响,降低了自己的信用度,让用户心里多了个疙瘩,真是得不偿失。所以本来想夸一夸支付宝的我,现在也不想夸它了,再加上当时没有对支付宝账单的每一张截图,现在出了这事又找不到链接了,只好简单分析一下。
支付宝2017的年度账单可以说是各方面均衡发展,在页面设计上用了油画效果,色调也选择了支付宝的代表性蓝色,好看又有特色。在内容上,大致总结了用户用在各方面消费的金额,最大的金额,出行、电影、外卖的消费金额等等,在每个页面的额设计上也十分用心,在它的出行界面上好像是写了一句呼唤用户回家的话吧,具体内容也记不清楚了。我难得截图保留下来的第一张图的设计是我很喜欢的感觉,在一张街道图上体现了多个内容,营造了一个虚拟的消费场景重现;而第二张图的全年总消费则是在提醒用户不知不觉中在支付宝的巨额消费(⊙o⊙)…让你在剁手的羞耻感又夹杂着成就感,中真是用心良苦;最后虽然我没有截图留念,但是刷爆朋友圈的那一张图其实是支付宝预测的2018关键词,什么“远方”“颜值”“范儿”等等,根据用户各方面消费的比例为用户进行归类,是个很不错的想法,也可以方便以后做内容和广告分发了,bravo!
「淘票票」
形式创新度★★★★★
界面设计★★★★☆
语言美感★★★★☆
用户共鸣点★★★★☆
总评★★★★☆(值得给四星半,留半颗星给它进步)
作为一个基本每周都会去一次影院,平时偶尔上豆瓣写个影评的不资深电影爱好者,我在淘票票刚刚推出时就下了APP,使用的过程中它更是让我不断收获小惊喜,所以它的成功我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从一开始发现淘票票在买票之后的订单页面上,片名下方会显示片尾有几个彩蛋,这可是深深打动了影迷的心,终于不用在看电影之前去百度,生怕错过菜单遗憾万年了;后来它在买票之后会自动弹出评价界面,可以生成自己的观影海报,海报图片还可以更换,算是很用心的分享界面了。
回到正题,来说说他家的年度报告,首先在主题上就比其他产品更用心,整个年度报告围绕“光影情书”的主题设计,从画面、语言风格到关注的内容,都极度符合一个暗恋者的角度,整个情书的设计十分统一。其图片内容的用心,语言上的动人度都令人赞叹,在内容上,选取了情书中更容易体现的初次相遇,生日、新年这种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第一次写影评等等。除此之外,其中的一页“看过的影片里出现最多的演员”也是个极巧妙的设计,竟然还……吃醋了?我服我服。淘票票在拍用户马屁的时候也很有艺术感,比如“《铁道飞虎》大家都说好,你只给了3.0分。这就是你,不随波逐流,永远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综上所述,淘票票的年度报告在众多产品中确实显得很用心,牢牢抓住了影迷用户痛点。
「豆瓣电影」
形式创新度★★☆☆☆
界面设计★★☆☆☆
语言美感★☆☆☆☆
用户共鸣点★★★☆☆
总评★★☆☆☆
豆瓣的2017观影报告可以说是“一手好牌打烂”的经典案例了,从各方面来看都没什么值得夸赞和打动人心的地方,完全就是一个冰冷而没什么新意的报告,聊胜于无。然而豆瓣又是一个电影爱好者的聚集地,很多人看过电影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豆瓣上评个分写写影评,即使豆瓣的网页界面很少有体验的明显提升,很多人还是不会放弃它。作为一个电影的大数据平台,豆瓣原本可以凭借多年来对影迷的了解,搞出一份很懂影迷的年度报告来,长久地留住这一批活跃的文艺青年的心,但是很可惜,豆瓣的答卷分数比前面的所有app都低。
首先谈界面设计,看封面页我们发现,豆瓣是想要走老式复古影院的风格,但这个配色我就不是很懂了,继续看下去你会发现,后面的每一页都一样,而且都…不太好看。内容的选取也并不是很科学,因为豆瓣其实对大部分普通用户而言,并不是一个社交平台,大家上豆瓣是去了解电影和评分的,不是去加好友的,所以由于我的豆瓣没什么好友,就出现了和我口味最相似和最不同的是同一个人这种bug,而之前我提到的所有APP,几乎都有一个筛选功能,也就是对于用户没有记录的内容就不显示,比如我没有在深夜给电影评分过,我的年度报告上不会出现“你没有在深夜评分”这种荒谬的内容,而是换成了其他有纪念意义的内容。我想,豆瓣并没有做个性化的呈现,以这种水准而言应该大部分用户的报告内容都是一样的吧。最后,语言上面就更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了,所有的内容用的都是平淡的陈述句,“2017我标记最多的演员是XXX”,诸如此类。每一页的下方有一句不同的话,看起来还都是不伦不类的歌词,可以说是很对不起豆瓣“文艺”的标签了。
豆瓣的观影报告出现的时间很晚,带给用户的也只有对比下的失望。
「总结」
对比了五款不同用途APP的年度报告,我们发现要想实现一份能读懂用户、直达用户内心并且让用户愿意主动转发的报告并不是一件易事,而年度报告是一个极好的口碑营销时机,还可以让产品借助大数据更加了解用户,但这绝非一个有益无害的加分项。对用户而言,当不同的产品都开始用年度报告拉拢他的时候,用户就会自觉地在心里进行对比,此时那些不够用心,槽点满满的产品就要小心了,用户可能会在心里对产品减分并且宣扬出去以体现他们的智商和审美。
p.s.这是第一次写自己关于互联网产品的思考,写完之后感觉有些地方可能太过主观了,如果能在做一些调研之后再去分析,结果可能会客观一些。希望自己以后能有更多思考和产出,对产品有更敏锐的认识,在平时生活中有意地锻炼自己的产品思维和能力。
201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