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根据童年的经历,形成了一张心灵的地图,并靠这张地图活在这个世界上。
他们会有自己的心里逻辑,这个逻辑规定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甚至是规定了自己应该怎么过活,也要人试图去规定或控制周围其他人该怎样的活着。
在关系中,我认定你应该怎样对我,然后我会把这个认定的东西投射到你的身上,而你认同了,并真的以我所认同的方式对待我,于是你就变成了我所期待的样子。而一份关系能否化解“坏”,是衡量这个关系的核心标准。在和老婆的相处当中,经常的会用到这种方式,当我没有完成一天的任务,躺在床上休息开始,我希望她能按照我的表面上的方式——即我很累,想休息,不要打扰我,但实际上我想得到她的理解和鼓励,催促我去学习,但往往她会顺着我,我则是越睡越不安心,之后无论做什么总得“作”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最后满满的死能量,还需自己化解。明面上的逻辑是我希望你能用我认为的好的方式对我,当我休息的时候,能告知我,还有事情要做,你需要做完或者只能休息几分钟,如果做到了,我就认为这是我们之间好的关系的呈现,是充满能量和温馨的。但其实还有一套暗的逻辑在里面,因为我知道她不会按照我希望的方式来对我,在表面上看我比较努力,所以她会觉得我比较累而让我休息,但在潜意识中我已将她的不上进、不努力的问题投射她身上,最终这份“坏”也由我自己引导,证明了她确实是不上进、不努力。
在这当中的关键是应该处理好自己内心的“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我是完美的,是好人”,我能接受自己的不好,如坏脾气或者其他,不应将负能量投射在别人身上,同时当别人投射过来时,也能接住,做“去毒化的处理”。想明白后和老婆沟通,既不需要她认同我的明逻辑——我要休息;也不要接受我睡不安心起来后所发出的的厌烦情绪。“你生我的气我理解,认为我不上进、努力,可我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尊重我的合理性,而你的感受也是一样合理”。
这样的相处方式要我想起了“坦荡”这个词,很多时候,都是在“作”,并不是不在意,不在乎,而需要更多的理解和鼓励,孩子小的时候需要抱持的环境,而成人也需要在亲近人的关系中获取,成人愿望复杂,心智也一样的复杂,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根本的愿望——真正地遇见一个人,而这样,何不从身边的人开始呢?
世界不会按照我们的意愿运转,但世界又是善意的,允许我们自己表达所谓不好的事情,愿我们都能真正的遇见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