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

之前我们已经解读了3-6岁儿童在语言领域的发展目标,今天我要分享的是社会领域中人际交往这一板块的第一条目标:愿意与人交往。

“愿意与人交往”听起来是很简单的一个小点,但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层次。比如3-4岁的目标都是以“愿意”为开头的,4-5岁的目标就在愿意的基础上提升到了“喜欢”,5-6的目标则是以“有”开头强调问题的解决。虽然它们层层递进,但是都属于我们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所以是更隐性的一种表现,通常与其他的目标相互渗透,甚至渗透在我们从早到晚的一日活动中。

其实刚看到这几条目标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他就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毕竟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又翻看了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和敏感期的书籍,找到了我们的《指南》中这样设置目标的原因,其实也都来自儿童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比如对于3-4岁的幼儿来说,首先他们的身体发育已经可以让他们在幼儿园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有足够的抵抗力,神经发展可以支撑5-6小时的活动,白天只需要一次睡眠。那这样的身体条件带来的就是心理上的需要,在集体活动中他们的最明显特征就是模仿,模仿老师,模仿同伴,因此他们需要与人交往。但是我们班的大圣在小班的最初一个月显的跟别人有点不一样:情绪内隐→不参与→抗拒,“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首先有安全感才能开始交往。老师从介入→观察→再介入。

到了中班,4-5岁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而发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伙伴,从而发展出友谊。于是我们开始经常听到他们说:“谁谁是我的好朋友。”“我们来做好朋友吧?”但是交往初期的友谊也不稳定,因为他们总会被新事物吸引:子学,墨墨和棋棋。

除此之外中班的孩子也开始变得很能说,因为之前一年的小班生活,给了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的机会,所以中班时他们的表达欲望更强了,但是相互之间又经常牛头不对马嘴。这时候他们就会找到其他更能听懂他们的意思能和他沟通的人,那就是成人。因为我们更有耐心,更会猜。所以做为老师,在孩子过来跟你分享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回应。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在坚持的,就算我在工作在忙,当小朋友走过来跟我说话的时候也会看着他听他说完再给予回应,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大拇指赞,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听到被尊重了,从而会更愿意和老师交往愿意和老师分享。而这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也能让老师更走近孩子更读懂孩子,这样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链接在我们进行集体活动时也大有益处,他们也会更愿意听你讲。而且会让我们搜集到很多有趣的童言童语,从这些话语中读懂他们的内心。

5-6岁的孩子他们和同伴的亲密关系开始超过和成人的交往需要,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更强,所以一般到大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解决”。鼓励孩子自己处理交往时遇到的问题,幼儿自己也会发现,以往的好朋友也不总是和自己想法一致的,所以他们又会去找新朋友来扩大自己的好友范围。虽然我们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4岁左右,但是也是混龄特别明显的,最大的开心哥哥和最小的汤圆弟弟相差了将近两岁。那开心就已经表现出了一些5-6岁幼儿的特点,比如除了老朋友也会结交新朋友,比如帮弟弟妹妹解决问题或者在他解决不了的时候请老师来帮忙。【已知与未知】

成人的参与要把握好度,过多帮忙会阻碍幼儿的自主发展,过多表现会使幼儿感到挫败,这就延伸到了教师在幼儿活动中的角色定位,那就是《纲要》中规定的: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

支持者:提供丰富材料,不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探索。

参与者:和幼儿共同完成任务,是平行关系。

引导者:在幼儿的探索遇到瓶颈停滞不前时适当引导,如:新玩具“下棋”。

与生交往,亦师亦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