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为何家会伤人》是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第一部作品,首版发表于2007年,2014年再版,修订6万余字。从今天起,我将和你一起学习、回顾书中的精华。
本文是拆解《为何家会伤人》的第三篇。本书的第一篇、第二篇解读详见《心理学解读:真爱与溺爱》、《心理学解读:共情和同情心》。
我将结合自己的案例,为您深度剖析心理学的观点。希望我们透过心理学看到事物的本质。
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请注意查收。
如果孩子总是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譬如,平时成绩好,一到大考就考砸;平时很细心,关键时刻却总是丢三落四;平时很听话,却在父母很在意的时刻很倔强……那么,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孩子对我们心存不满,他用自己无意识的行为对我们进行着“被动攻击”。
/ 01 /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常常出现在孩子的意愿被强烈打击后,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
它的表现形式是:当我无法自如的施展自己的攻击行为时,我便会以另一种隐蔽的方式释放自己的这种攻击行为,让正常的攻击行为通过其它渠道显示出来。
并且,它常常会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掩盖自己内心的潜意识。孩子天性中愿意配合父母的意愿,并在满足父母的期望中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比如,有些家长常常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并且不允许孩子进行任何的辩解,因为他们非常确信自己的判断——这个判断可能来自于自己亲眼所见,也可能来自老师的转述,但被父母认为是听话的好孩子并不会就此停止自己的反抗,他们也许会在某一个时刻,进行非常隐蔽的“被动攻击”,比如“无意间”弄坏你最心爱的花瓶。
这样的心理行为在成人中也有普遍的表现。
夫妻吵架后,被压抑的一方常常会想着自己马上能够出一场意外,比如,车祸、被刀拉了个口子,甚至从楼上掉下去…….以便让对方感到内疚。
不过成人往往只是想想而已,他们毕竟有相应的能力和配偶进行抗衡,而且自我的抗压能力已经足够强大,所以最终会通过平等的对话或者是强大的内心化解掉这些不满。
但,面对强大的父母,孩子却很难做到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不公,也无法通过自己弱小的内心化解掉这些问题,所以就会选择以隐蔽的方式进行“放毒”。
可以想见,当孩子能力足够强大,可以和父母进行抗衡时,他们便会和父母产生激烈的冲突,而这个阶段便是青春期。
也可以想见,在青春期越是叛逆的孩子,越是在年幼时被压抑的孩子。
/ 02 /有趣的例子
给大家讲一个书中的例子:
小勇是广州某中学初三的学生,他学习很努力,在平时的小考中总是有出色的表现,但一遇到大考,比如期中、期末或升级考试,他都会考砸,很少有例外。
小勇的父母都是教师,而且妈妈张老师还在同校教书,妈妈想尽了各种办法来提高小勇的心理素质,但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向心理医生进行了求助。
咨询进行了很多次以后,小勇才终于袒露了他的心声:“不知道为什么,等拿到大考的成绩,发现不怎么样时,我心里一开始总闪过一丝快感,然后才会有丢脸和失败的感觉,觉得又考砸了,又让妈妈失望了。”
这种一闪即逝的快感是问题的真正所在,原来小勇内心深处其实是不想考取好成绩的。
咨询做到最后,小勇承认:“我讨厌他们(父母),他们一天到晚围着我转,让我烦不胜烦。但我很快会对自己说,你怎么能恨爸爸妈妈呢?他们对你那么好,那么无私,你反而恨爸爸妈妈,你还有良心吗?——这也是父母实施爱的绑架的基本心态,详见《心理学解读:真爱与溺爱》。
这种心理很微妙,和多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小勇意识上并不知道自己有这种心理,他只是在拿到糟糕的考试成绩后隐隐约约有一丝快感。但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却进行了快速的否定。
太听话的孩子最容易“被动攻击”。小勇的案例,是很典型的“被动攻击”,对父母的言听计从,表现在了小勇的方方面面,但唯独在父母最在意的考试上,小勇却出了问题,这种潜意识的行为小勇自己也不清楚。
/ 03 /心理学分析
书中观点:
用考砸表达对老师、母亲的不满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被动攻击”,即孩子有意无意地做错一些事情,然后惹得父母特别生气。结果,父母对孩子进行一番攻击,斥责他甚至打他。这样看上去是父母攻击了孩子,但实际上是孩子内心深处故意惹父母生气。但因为他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所以就仍像是一个乖孩子。“被动攻击”最典型的例子是“医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师的孩子不学习”。
当孩子产生被动攻击时,说明他的内在体系,无法完全化解掉这种外界强加给他的负面情绪。如果被动攻击能够被父母以爱的形式接住,能够得到父母的理解,那么孩子的这种情绪便通过另一种非正常的渠道得以释放,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便会在爱的呵护下恢复正常。
而如果孩子的被动攻击再次被父母弹回来,不被接受的话,这种负面情绪,也可以认为是情绪中的毒就会在孩子体内积压,这样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他可能引起孩子抑郁情绪,甚至是精神分裂的状况。——限于篇幅,这个问题会在以后进一步论述。
我们可能永远做不到理论描述中的完美父母,但意识到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就是我们的进步,愿你我能成为优秀的家长!
#心理学知识42#
关系16│从一元关系到三元关系:一元关系,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只能是他说了算,发展于6月前。二元关系,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意志和感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发展于6~36月。三元关系,一个人意识到了关系中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他”三方或多方意志的存在,发展与3~6岁。
心理学故事:6月前,妈妈是孩子的整个世界;6~36月孩子和妈妈共生,形成了一个互相尊重的客体,在良好的照料下,孩子在三岁前便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内心住下一个爱的人;3岁后,孩子要由父亲带着孩子去认识外部的世界。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