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及东野圭吾大家第一反应都是“噢,写推理小说特别好的那个日本作家!”而我以往看的大多数推理小说也都是他写的。最近新书《沉睡的人鱼之家》出版后,按惯常我依然以为是推理类型的,甚至因为这个书名让我觉得是个很唯美的推理小说。
翻开扉页。一个小男孩误入到因溺水而脑死亡的女孩瑞穗家的院子,透过窗户看到一个小女孩闭着眼睛,像是睡着了那般。飘渺又虚幻,东野圭吾总是这样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越往深了看,文章越表现出了当生活不能自理,活着到底还有怎样的意义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当希望变成一种绝望,痛苦有如无边的黑暗吞噬人生。挑战人性与道德的界限,是对人类心中之爱的终极考验。更深层次的是母爱的另一种表达。
女儿意外溺水导致脑死亡,但还有心跳,所以并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作为母亲的熏子,自然不希望看到女儿在如花般的年纪就这样安静的死去。
恰逢丈夫公司研制的一种仪器可以帮助没有意识的人做有意识的动作产生正常人该有的行为。爱女心切的熏子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给女儿安上了这个仪器,然后花着高昂的费用维持女儿的呼吸,红润的面色,正常的心跳,然后请老师来家里继续给孩子上课讲故事,换上干净漂亮的衣服每天推出去散步等等。完全是对待健康人的态度,一系列别人理解不了的行为。但是她愿意,只想让女儿待在自己身边。
直到有一天,女儿托梦给她,睡梦中的她听到女儿的心声:妈妈,谢谢你。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我很幸福。非常幸福。谢谢,真的非常感谢。然后女儿的身体状况直线下降。直到隔天后,女儿真的离开了她,不再有心跳和呼吸,永远的沉睡了过去。
故事说到这里差不多已经要结尾,作为一个女母亲,熏子承受了爱与痛苦,享受了作母亲的快乐,也体验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辛酸。
其实母亲这个角色,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爱的深沉,都有它独特的含义。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母亲们用她们特有的方式对儿女们进行了爱的教育。一直延续至今的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小时候家里条件很一般,然而身为女孩子的我总是爱美,总是喜欢漂亮衣服,爸妈从来也不心疼给我花的钱,然而那时候的我也并不懂事,一直到十几年后才后知后觉家里条件不富裕的那几年爸妈几乎没有买过什么新衣服,每逢做了几道我特别喜欢的菜,爸妈也总是可劲的往我碗里夹。那会儿觉得好像习以为常,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只知道零花钱没有了伸手管爸妈要。
很多时候,大多数父母亲都和我爸妈疼爱我一样的疼爱着他们的孩子,如此笨拙却又最质朴真挚的爱。
今天新生开学报道,楼下是父母簇拥着孩子的画面。最重的行李都在父亲肩上,学弟学妹们忙着和学长学姐询问了解学校的情况,忙着入住登记的事宜。旁边的父母忙前忙后的购买着孩子的生活用品,然后一趟一趟的往宿舍送去安置。孩子离家去上大学了,也许是离他们最远的一次,这一别又要几个月才能回家再团聚。
喧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当年我还是个新生刚来报道时候的样子。父母没什么大文化,习惯了小县城的生活,他们怕送我来学校反而变成我的负担,毕竟年纪大了也没怎么出过远门,头脑不如我们年轻人灵活,转而托在北京工作的表姐送我来学校。于是到现在他们也没能亲眼看到过我的学校建设的是什么样子,我的老师同学室友们跟我相处的多么融洽。他们养育了十九年的女儿就这样生活在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陌生城市。
中国式的爱往往都是无声的爱,电话中他们会叮嘱我天冷多穿衣,这几年家里条件好了手头宽裕了会反复提醒我蔬菜水果米面肉类要搭配均衡了吃,也会时不时寄来我爱吃的特产和家里做的小吃。对于素未谋面的同学和室友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人际交往要善良大方,不仅要生的漂亮也要活的漂亮。
羊有跪乳,鸦有反哺。记得兼职赚的第一笔钱我给妈妈买了一条家那边买不到的新潮款式的裙子,给爸爸买了一双新的皮鞋。
我想不到有什么比让爸妈住上以前从来没有住过的大房子,过上舒适安逸的晚年生活,让他们不用再为我操劳更好不过的事了。我想这是我们大多数做儿女的最想做到的基本之一。
他们不善言辞,不会说我爱你,我们也羞于张口说“爸妈,我爱你们”。中国人的含蓄和腼腆到底不如外国人的开放来的直接。尤其是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母更不会有说出“宝贝,我爱你”的勇气。但我们新潮的年轻人一定不要羞于说出“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他们听到虽然会老脸一红热泪盈眶,但这应该是我们最父母的爱最直接大方的表白。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蹉跎等待。养大了子女,他们便如一盏耗尽的油灯。岁月留下的的是映在我们眼里,刻在他们面庞上若隐若现的褶迹,是鬓角微霜的发丝,以及我们总也鼓不起勇气表达出的那些爱……
爱,不要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