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之前,总会习惯性地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要读,期待从书中得到什么。《被误解的三国》书名极其朴实,第一眼就能勾起阅读兴趣,原因无他,即因为我们也想了解历史上的三国与《三国演义》之中的三国到底有何不同。
宝儿阅读儿童版《三国演义》的时间较早,记得我刚开始引导宝儿读《三国演义》时,心中对宝儿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颇为担忧,没想到宝儿对小说情节着了迷,反复读了好几遍,把有名的故事情节记得一清二楚。对七岁的孩童来说,《三国演义》就是真实的历史,他崇拜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梦想拥有青龙偃月刀……但当宝儿学习古代诗歌学到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时,尽管只是一名八岁的小学生,宝儿对曹操的认识也产生了困惑。在《三国演义》中,宝儿对曹操人品的认识最深刻的片段是曹操逃亡到吕伯奢家中,因为听见磨刀的声音便认为吕伯奢家人想害他,便先下手把吕伯奢家人全杀了,这一情节是曹操猜疑、奸诈性格的最佳写照,用宝儿的话说,曹操是个坏人。然后从曹操写下的诗歌中,又可以看出曹操对平民百姓报以极大的同情心,“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命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似乎并没有那么铁血心肠,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是促使我和宝儿阅读《被误解的三国》之开端。
《被误解的三国》之阅读体验颠覆了我们对《三国演义》甚至古代戏曲名段中的认识,那么,作者又何以肯定自己写的就是真正的历史呢?这是宝儿向我抛出的第二个问题。作者廖彦博当然不会随意改写历史,他也不可能去亲自考古论证自己的看法。好在,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朝历代均有史书编撰记录,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战乱年代,也会修史,这就给后来人提供了大部分的历史记录。
《被误解的三国》中参考了中国历史上较为有名、“权威“的史书如下:
《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的历史。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在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本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陈寿的描写较为客观,成为了后代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依据。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正是因为后汉书能够不失偏颇地记录负面的事迹,让后人对其真实性更加肯定。
以上两本历史书籍是作者在撰写《被误解的三国》时参照最多的史书,另有以下史书和历史小说,作者均有参考: 《晋书》是唐代修的史书,主要写了西晋这个短暂而统一的时代;《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世说新语》属小说集,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从参考书籍便可看出作者在撰写《被误解的三国》时极其认真严谨。作者在序言中说,自初一开始玩三国角色的电脑游戏开始,便对三国历史产生了兴趣,多年来不忘深挖历史,终于写成本书。可见兴趣、激情对能够激励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实现梦想。在这本书的引导下,也开启了宝儿对读正史的兴趣,并对史书越来越着迷,可谓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