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案例
前天接到一家企业负责人的电话。他问我,现在觉得下面的执行力不行。很多要求布置下去,总是无法执行,问我有没有一个课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不是我第一次接到这样的电话了。
你信任哪种医生?
就像是我是一个医生,一个病人跟我说:医生,我咳嗽了,你有治咳嗽的药吗? 这时有三种医生出现了。
有一种医生,他手里头刚好有瓶治感冒咳嗽的药,听到病人这说一说,直接开出一剂药出来:“这是治疗咳嗽的,你吃吧。吃过了就好了。”
还有一种医生,先问问咳嗽的原因,检查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然后才对症开药。
还有一种医生,做完了前一种医生做的事后,还会教一些预防的方法,避免下次疾病的再次发生。
我们希望自己能碰到哪一种医生呢?显然遇到第二种医生我们觉得很自然,能遇到第三种医生,我们会觉得很幸运。
我们今天的“药”很多
在当今时代,改善组织的工具可以说层出不穷,它们包括:
1、管理培训,如MTP、教练技术、情境领导、行动学习等等;
2、解决问题和冲突的方法,如团队建设、咨询、教练、课题小组、群策群力等;
3、测评技术,如敬业度测评、大五测评、360测评等;
4、管理实践,如六西格玛、精益管理、绩效管理等;
5、人力资源管理,如薪酬系统,组织架构设计等。
这些工具和方法都掌握在一些“医生”的手中。面对组织的问题,“医生”是直接根据自己手头的工具,不了解背后的原因,就直接开出药方?
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简单根据症状给出方案?
还是更加系统地进行诊断:执行力出了问题,是战略的问题?还是领导团队的问题?还是文化价值观的问题?抑或其他?短期如何解决?中长期如何解决?
为什么要诊断?
第一,这些“药”在组织的运用,都是会耗费很多资源的。
一家企业精益管理的导入,用了六七年的时间,但离形成文化仍有距离,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组织一场2天的管理者培训,讲师费就需要好几万,还要学员的住宿费、交通费,还有其他的工作成本等等,算下来可能是好几十万。如果这些工具不能产生效果,这些资源就白白浪费了。
第二,有些工具的运用,还对未来组织的变革产生反作用。比如,有一家企业每一年都做满意度调查,但员工却并不愿意填。因为员工每年都做,却没见到公司有任何改善。后来不仅对HR的满意度调查不满意,其他的一些政策也因此觉得不信任公司。
第三,我们容易陷入“专业”误区。刚开始我学习教练时,我觉得所有的组织问题,都可以通过教练来解决。这是专业工作者的一个通病。当我的手头有一个锤子的时候,看到所有的问题都是钉子。但我擅长的这把“锤子”也许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组织问题。
因此,当我们发现组织出现问题时,我们需要对改进工具和方案的选择慎之又慎。一个有效的诊断,将帮助我们判别工具是否适用。
如何诊断?
当我们在评估一个组织的健康状况时,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来帮助我们来诊断,以免“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么组织的问题应该如何诊断呢?
我尝试将我运用过的几个工具进行一个初步介绍。以后再写文分别介绍各自是如何应用的。
在我的项目前期诊断和工作坊中,我尝试运用过六个盒子、BL模型、波特的诊疗模型。这些有效的模型尝试将组织中的各个元素具体化,通过一些问题了解各个元素与战略之间的匹配性,或者元素与元素之间的适应性。
此文中用阿圼巴巴经常用的六个盒子为例,展示如何运用系统的诊断工具诊断一个组织的问题。
六个盒子
“六个盒子”是阿里用来诊断组织究竟健康与否的典型工具,使用起来也易于上手,能快速帮助诊断者看到全貌。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目的和目标
三个问题来衡量。一是目标是否清晰、是否明确?二是目标上下和左右是否一致?三是大家对目标是不是兴奋,能激发大家?
第二,组织和结构
该怎样支撑目标的达成?该怎么设计组织做分工?结构怎么样?这是组织的制度设计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三,关系和流程
上下游链度是不是通畅?彼此之间是不是协同?有没有点可以砍掉?有没有遗漏的地方要加进去?
第四,回报和激励
激励的目的是希望出现组织想要的行为。年初不说,到了年底发一笔奖金,这叫回报,员工认为这是应得的。年初说做到给什么,做不到什么都没或者处罚,这叫激励。
公司的激励机制能激发员工的意愿吗?员工对回报满意度如何?
第五,支持和帮助
为了实现目标,公司在软性支持上能否跟得上,人力资源、财务、法务、信息系统等是起帮助作用,还是反作用?
第六,领导和管理
领导团队是保持整个“盒子”的平衡的核心力量。高管团队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盒子。我们团队的管理能力如何?领导力如何?
通过这六个元素依次进行诊断,一个组织的优势和问题就系统性地摆在了诊断者的面前。如果能够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还能让团队成员一起看到问题,并根据目标,制定出与目标匹配的提升各元素的对策。
参考:1、http://news.winshang.com/html/062/4620.html
2、《企业诊疗课》John P.Ko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