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是古代启蒙读物,清人孙洙作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里面收录了杜牧的《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很奇怪,这样一首标榜颓废和自我放弃,沉缅酒色而引以为荣的诗句,却被收入了这样的一部经典启蒙著作。
蒋勋先生说是呈现了唐朝文化的豁达大度和成熟发展,我看却不尽然。杜牧爱酒嗜酒不假,有诗句为证,“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即使在清明祭祖时节,还要“借问酒家何处有”。读不懂杜牧的骄傲便读不懂他的醉意。
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是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著《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虽英年早逝,也曾官至驾部员外郎。杜牧以诗书传家为豪,“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后,杜家陷于贫困,竟至于"食野蒿藿,寒无夜烛"。这点极像曹雪芹,原本昌明鼎盛的家族陷入“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杜牧没有被生活的困顿消磨了志气,而是一心向学,“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二十三岁便写出《阿房宫赋》,一时名动天下。“<b>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b>……”气势磅礴,文辞优美不说,立论更是犀利独到,“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b>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b>”
二十六岁进士及第,“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全国仅考中三十三个人,难度堪比当今的各省高考状元,一朝成名天下知。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当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未来似乎向这样一位青年才俊敞开了怀抱。
更何况杜牧还承袭了将门虎子的血脉,博通经史不说,还在军事上颇有研究,曾为十三篇《孙子》作注解,写过《原十六卫》《原罪》《战论》《守论》等颇有见的的文章。杜牧还曾献计平虏,被当时宰相李德裕采用后大获全胜。
他有志报国,力主削藩。“<b>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b>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他慷慨激昂,忧心如焚。“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b>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b>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
他知史明史,借古讽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可惜“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末世飘摇的晚唐,内忧外患江河日下,根本没有杜牧驰骋才气的舞台。他喝出悲歌,“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b>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b>”
他借酒缓愁愁苏醒,“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他壮志难酬梦太平,“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或许,那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比我们更能了解他英雄失路、醉情声色的悲凉吧!借一杯美酒,浇他胸中块垒;牵一袭红袖,拭他眼角清泪。</p>
龚自珍感叹人才难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然而更让人揪心的事实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屈原联齐抗秦成蹉跎,李广阻击匈奴反自杀,岳飞收复山河遭毒手。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到头来只能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纵然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杜牧也只能将一腔碧血化入愁肠百结的酒中,“满目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空送流年归去。杜牧死后数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死后五十年,改朝换代江山易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