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大家最熟悉的讲故事方式,目的是为了带给观众某种非同凡响的精神体验,让观众在别人的故事中完善对自己人格的思考,这是一种单次的精神体验。
当我们为品牌讲故事的时候,其实是有明确的目的:将故事高潮的美学体验转化为市场行为,即把观众转变为消费者。
完成这种转变的核心就是:完成多次重复的镜像体验,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共鸣”!
达到这种共鸣,应当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同。
当目标消费者意识到他和主角之间有共通的人性的时候,他的直觉会遵循亲近的逻辑:“那个角色和我同样为人,所以我希望那个角色得到他想要的。如果我遭遇了相同的处境,我也想得到它。”换句话说,观众同主角建立了情感纽带。
第二步,潜意识互换。
一旦目标观众对主角产生认同,他就会感觉这是他自己的故事。因此他会用现实生活中的欲望来代替角色在故事中的欲望。他站在主角一边,支持主角得到故事中的欲望对象,从而间接地接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欲望。 受众本能地感觉故事中的事件仿佛发生在他自己身上。当故事线发展的时候,他感受到从负到正的转变,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直到故事高潮间接地满足了他自己的需求。 为什么叙述得当的目的型故事会产生持续的效用?这种潜意识里产生的从虚构到自我的镜像互换简单地解释了缘由。
第三步,重新演绎。
潜在消费者的镜像体验激励他采取行动。消费者想要重新体验目的型故事带来的正面改变,于是他选择购买故事中植入的产品或服务。在故事之后发生的这种重新演绎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达到了营销者的目的。简而言之,受众的确变成了消费者。
懂得实现共鸣背后的原理,自然能更容易创作出好的商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