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页设计
详情页解决的需求
对于在导航系统中找到感兴趣商品的用户,商品详情直接解决了浏览商品信息、确定购买与否的需求;对于没有找到合适商品或犹豫不决的用户,商品详情作为参考信息解决了其加深自主判断(放弃/收藏/购买)的需求。
详情页的定位
商品详情页是用户做出购买决策中最关键的步骤,其信息结构、引导流程、视觉设计直接意味着转化率的高低。用户通过详情中的商品展示、评价信息等来确定是否购买或收藏,商家希望展示产品竞争优势增大销量,购物平台则平衡用户和商家两方的需求,尽力促成商品交易。因此,详情页是购物类app使用流程中重要的一环。
详情页使用场景
用户A: 在商品导航系统(搜索/分类等)中根据图片、文字信息找到符合期望描述的商品,点击列表中的商品进入详情页,大致浏览品种、价格、商品介绍等信息后决定是否加入购物车购买。
用户B: 浏览导航的商品列表没有找到十分中意的,不确定几个备选是否想要购买,于是点击其一进入查看详情,看看有没有吸引自己的地方再做决定。
功能 . 改进
无论用户A或用户B都需要详情页具有信息充足的商品介绍、完善的服务政策、足够有诱惑力的促销活动、辅助决策的评价参考,因而商品的基本信息、详情展示、用户评价三类信息构成了购物平台普遍采用的框架。这里主要以竞品分析的形式比较天猫、京东与苏宁详情页的结构设计,展示苏宁易购这部分的优缺点及改善空间。下面以导航栏、商品信息、工具栏逐一展开。
1. 导航栏
天猫与苏宁均采用了“商品+详情+评价+购物车查看+更多”置于顶部导航栏,京东使用的是“商品+详情+评价+分享+更多”,而把导航栏放在下方工具栏中。从设计角度来说“分享”与商品本身密切相关,天猫和苏宁选择在商品名称旁边放置分享图标,比顶部导航栏更省空间、与商品联系更紧密;而“购物车”作为与详情页独立的部分出现在顶部导航栏,较为醒目,用户可随时查看已决定购买的条目,有利于整理已购信息,帮助用户做出合适的决定。京东的“购物车”与“立即抢购”放在一起,操作和内容直接关联,逻辑上较合理。两种形式各有优势,设计上来说并无好坏之分。
再看“更多”里隐藏的内容。“更多”意味着多个入口的快捷方式,在信息结构中是从详情页直接跳转到其他功能页面的一条路线,对用户来说便捷但使用频率不高。苏宁为“消息+首页+搜索+足迹”下拉列表,京东为“消息+首页+搜索+我的关注+浏览记录”列表,二者较相似,苏宁缺少了已收藏内容入口,当用户进入详情后想要查看以往收藏商品作为参考时需要“后退—(多层后退到首页)—我的易购—商品收藏”,如果层级较深就显得不够便利。天猫的“更多”则展示为一个下拉的模态窗口(pic),分别展示“刷新”、”首页“、”搜索“、”足迹“、”收藏列表“以及重复的”分享“、”收藏”、“消息”入口,图标展示清晰,下方还有活动banner,改变了以往下拉列表的格局,空间格局更加灵活,视觉效果也更好。
改进:建议在详情页以及其他中间页面增加“收藏列表”的入口。
京东点击“供应商”立即跳转页面与供应商客服直接进行对话,在没有发送信息情况下客服主动询问帮助,这样做到了问题的即时沟通,但也给无意点入的用户带来对话和消息提示的打扰。
2. 商品信息
商品信息模块根据顶部tab栏分类为“商品”、“详情”和“评价”三部分。手势操作对应的内容展示流程如下:
其中,上拉显示的“图文详情”和左划出现的“详情”模块内容完全相同,但却用不同的手势可以分别到达,可能是因为用户在查看商品基本信息后自然地向下寻找更详细的内容,而在左中右模块时需要明确得知“详情”的位置信息,通过顶部tab栏得知可以左/右滑获取,因此两个路径并不冲突。
下面选取三个平台的6.18活动商品来分析“商品”基础信息模块:
天猫:
基本信息——名称、价格、效率、产地;
活动和服务——优惠券、积分、品质服务;
参数选择--分别列出产品参数和类型选择;
商品评价——评价标签及数目、评价列表。
总体来说,层次清晰分明,很好的贴合了用户 “获取基本信息—被优惠活动打动—进一步查看有无适合自己的分类—浏览评价帮助决策” 的购买过程。
京东:
基本信息——名称、价格、活动。红色下划线字体的活动和商品名称、价格放在一起,视线较为凌乱;
参数选择、配送和服务——添加京东配送服务的信息作为吸引点,礼品等信息和上方活动类型重叠;
商品评价——当前面评价晒图较多时模块占空间过大,需要用户用更多的动作和时间,建议只展现少量文字,其他收入评价详情页中。
京东详情页给人感觉没有天猫整洁、舒服,布局缺乏紧凑感。
苏宁易购:
基本信息:与京东类似,加入红色活动文字,价格则以更醒目的红底白字放在最上方,突出了价格优惠信息,但促销宣传仍显纷乱;
参数选择和服务:配送信息、类型选择、优惠、品质服务,同样是把参数选择与服务放在一起,苏宁易购的排列和视觉效果比京东更有条理些;
商品评价:与天猫相似。
苏宁易购需要在结构层次上更加紧凑,突出重要信息,增加文字的粗细、大小、深浅对比,同时加强模块内的聚合、亲密性。
最后,对各平台的“产品参数”做一个对比分析。产品的规格参数在用户仔细考察商品是否符合条件时尤为重要,参数的展示对购买决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各平台的参数展示如下:
天猫在活动和商品选择之间用“点击--上拉窗口”显示简单的规格参数;京东和苏宁结构较相似,都是在“详情”模块用二级tab栏分类,作为“规格参数”一栏显示。二者相比,京东的展现明显比较粗糙,简单地用表格和文本进行展现;苏宁单独列出“核心参数”和“商品参数”,点击箭头可依次展示“商品名称”、“类型”等商品特有参数特征,再次点击可收起,让用户感觉井然有序。
其他建议
关于商品推荐:苏宁易购在首页和详情页下方的“猜你喜欢”算法逻辑的优化。在商品加入“购物车”或“收藏”后,系统自动将其加入推荐列表,但接下来很可能出现的情景是用户在收藏夹或购物车选择购买此商品,支付成功后,很多情况下用户不需要重复购买这类商品了,这时“猜你喜欢”还是会大量推送以往可能购买过的相关商品,其实就对用户浏览信息造成了麻烦,违反了可用性中的“Minimum”原则——尽量只提供精简的必要信息。类似地,竞品淘宝、天猫也存在这个问题。建议将已购买的商品从推荐列表的候选中删除,避免信息的重复推送,提高成功推荐的比例。
关于微交互:天猫在进入“详情”模块后下方出现红色“目录”图标,点击后多个模块,如“商品信息”、“商品图片”、“卖家推荐”等,呈现为前后排列的多页面可上下滑动点击进入。这种微交互的视觉体验很好,但大多数普通用户可能比较习惯上下拖动平面页来查看信息,只有少数专家用户会使用的到,所以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这类交互创意能够提升整体app的体验感受,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