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圣经·马太福音》25章29节。
后人以此为典故,归纳了“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马太效应是世间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
初入大学学府便体现着马太效应,高考失利的学子,填报志愿进入了一个较为不理想的学校,会就读这个学校较好的专业,但野心和现实的不平衡,便会就此拼搏,追寻更高的层次,愈来愈强。而一部分侥幸进入超越自己层次学府的学子,因侥幸而沾沾自喜,就此堕落。
讲这个例子并不是想要去说明什么,只是觉得大学需要不放弃努力可以变得更强。我就读于南华大学,一个一本院校(部分省份二本招生),我很难去评判这个学校好还是不好,当没有把这个学校资源利用完之前,你都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个学校。
学校没有校,却开了更多的大门。
核特色,医品牌,南华的核是全国排得上号的,属于前五的行当,医学专业在湖南排第二,对这样一个非一流,非985、211的学校,可以说是非常牛逼了。但很抱歉,即便是这样一个学校,因为一些原因,新校区大门都没有。每年新生入学,可以说是各种表情各种雷语,家长们更是表情难以描述了,于是新校区也被我们调侃了各种外号“南华工地”“黄土高坡”。我们的整个大一都在新校区。(原谅我手机里面没有图片了)
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大一一年进出图书馆273次,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客观的,除掉寒暑假的120天,几乎每天都在图书馆呆过。大约是有了情怀,大二回到本部之后,大二一年进出图书馆3次。
大一一年我拿了三好、奖学金等,是一个类似于我这样子的人不敢想象的,从小学到高中,成绩平平,表现平平,也可以发一个“无奖标杆”,但大一我却慢慢的超越了其他人,可以说是非常自豪了。
到了大二,对团学工作的深入,我参与着五光十色的外联工作,在各大商家中穿梭,加上自主创业,成绩一落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便也愈发的不想学习。
现在,上了学生会主席团(大三)、对大学,便产生了一些理解和明悟,很喜欢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中有一句话,“他们都是内心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逐渐流失。”
里面还有一句也特别喜欢,“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的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用。”
大学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在这里,若你想要创业,便能触碰到商业的本质。若你想要学习,便能遨游知识的海洋。若你想要从政,这里有学生会的门槛。
在这里,你想得到的一切都可以得到最基础的体现,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想得到什么,学校会给你提供大门,需要你自己不断的去探索跨越,在大学强者愈强,弱者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