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发了条朋友圈,说又到了吃土的时候了,发了不到五分钟老妈的电话就过来了,语气有些不善,因为她之前提过要给我打钱的事情被我拒绝了,而拒绝她之后又在朋友圈里哭穷,我这种“言行不一”的行为让她似乎有点郁闷。我好说歹说解释了半天我真的只是在开玩笑,她才作罢,挂了电话后我还真怕她第二天一大早就冲到银行去给我打钱。
不过回来之后还真的好好想了想为什么父母似乎永远get不到我们这代人的笑点呢?我们是90后,90后最大的特点就是擅长自黑和追求真实,不太在意外界的眼光。所以我们常这样自嘲“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早上长睡不起,晚上视睡如归”、“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就是这些层出不穷、离经叛道的话让我们的父母觉得我们既叛逆又很难懂。
自从微信成了众多父母与孩子共有的社交工具之后,我们开始纠结的一个问题就是:朋友圈该不该对父母可见?我相信很多心胸坦荡且与父母关系融洽的“乖宝宝们”会第一时间选择朋友圈对父母可见,这样既让父母了解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又多了很多可以共同交流的话题,何乐而不为呢?可是你会渐渐发现,无论你多么正常的一次吐槽,你的父母都要翻来覆去地想好几晚,然后再小心翼翼地询问你:是不是工作上不顺心啊?是不是和男/女朋友吵架了呀?是不是缺钱了呀?其实大多时候只是我们的日常吐槽和犯二罢了!不逗比、不自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年轻一代。
大表哥前几天在朋友圈里发了个“头大”的图片,再配上了衰衰的用词和表情包,我一眼刷过自然知道他是在调侃工作里让人头大的一些问题咯,毕竟谁又没遇到过让人头大的事情呢?!可紧接着看到了小姨在下面的评论:“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了,尽力而为就好!”,那安慰的话语是实打实地相信了图片的内容和话语,紧接着大表哥在下面回复:“我只是开玩笑的!”。
简单的两句对话就显现出了我们和父辈之间巨大的交流鸿沟,这当然与我们不同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网络从无到有的飞速发展,尤其是2010年以后手机的普及让我们能第一时间掌握世界任何角落的信息。我们生长在信息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的方式,所以我们能第一时间参与微博上的热门话题的讨论,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同时又因为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所以网络往往成为了我们压力宣泄的一个出口,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去阅读轻松搞笑的段子来放松一笑,所以我们渐渐走上了自黑自嘲、恶搞表情包和吐槽社会和他人的“不归之路”。
反观我们的父母,微信是这几年才慢慢兴起的,就拿我妈来说,她使用微信的时间还不到两年。更多时候微信只是和子女交流的一种工具,所以并不会太关注网上那些热门的话题。而他们信息的来源依旧还是新闻,所以我们心领神会的“皮皮虾,我们走”让他们非常迷惑不解,还有一些新兴热词,例如“freestyle”更是闻所未闻,所以说信息来源如此不同,父母又如何能get到我们的笑点?!
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呢?首先不要抱很高期望值去教学,只是父母请教你的时候请耐心一点地解释一些网络词语的意思,因为父母也在努力地想靠近你的话题圈。再者跟父母聊天的时候少用一些网络词语,多跟他们聊聊你的生活。最后,朋友圈的内容选择性对父母可见,一些积极阳光开心的事情在朋友圈与父母分享,一些消极的吐槽和难懂的玩笑话还是屏蔽父母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