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活在一个稀缺的世界中,食物稀缺、道路稀缺、财务稀缺等等,而如何分配这些稀缺资源,是经济学主要讨论的问题,也是经济学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
如何分饼决定饼能做多大,而对于如何分配稀缺资源的最优的办法就是价高者得。例如堵车吧,北京以“堵”闻名,但北京的道路不是“到处始终”拥堵,而是“某时某地”拥堵,治堵的办法没有比“按时段路段收费”更好的办法了。越接近这个原则的办法来治堵就越有效,越远离这个原则的办法就越无效。
这时候总有人会说,你收了拥堵费那么穷人怎么办,难道他们就不能走这条路了吗?多么掷地有声的问题。
其实收拥堵费的本意是治堵,按需分配。收一定的拥堵费可以去掉一些边际买者,也就是说一些对于这条道路不是那么需要的人就可以选择不交拥堵费,而选择去走其他的路。
从上面这条需求曲线就可以看出,当价格越高时需求量就越低,反之,当价格越低时需求量就越高,所以我们得出了这个结论。
如果我们收了20元钱的拥堵费的话,人对于道路的需求量总体也在下降,边际买者离开市场,也就可以很好的治堵。一个重病的病人对道路的需求总要比一个要去美容院做美容的女人要大,因为他急着去医院治疗,所以他就愿意付这比拥堵费。一群要去上班的年轻人对于道路的需求也要比去旅游的老大爷要大,他们也愿意付这比拥堵费。
可能也有人说,政府收的钱已经够多了。但是私人物品(在我的上篇文章中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多讲),哪怕是由政府提供的私人物品应不应该收费,收的费最终归属于谁这是两个问题。政府不收取拥堵费与政府收费以后再分给消费者虽然都能阻止政府增加收入。但对于治理拥堵的效果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就像广州地铁试行免费乘车,假如对地铁这种私人物品不收费 ,许多边际买者——对于地铁需求量很低的人也会选择乘坐地铁出行;另一种情况,收费后把收入返还给居民,那么需求量很低的人就会选择乘坐其他交通工具。
在成功实施“按时间路段收费”以后,不同时段的拥堵率就会稳定下来,车主就能形成比较准确的预期。
至于为什么会排斥这样的行为,心理学对此有个很好的解释,因为这样我们口袋里的钱就变少了,人们总是讨厌越来越少的东西。所以只能找这个方案的替代品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