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书》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只适合窝在一个角落,关上灯,灭了心中焦急的火,放慢,再放慢。让思绪跟随画面轻轻的动,情感像煎茶般一点一点温热。
很巧的,电影中有两个藤井树,一男一女,同班同学,而男藤井树逝世于电影时间中的两年前。也很巧的,两个女主长得一模一样。一个叫藤井树,一个叫渡边博子。一个是男藤井树初中暗恋的对象,一个是长大后的女友。
渡边博子在男藤井树去世几年后仍然不能走出来,写了一封本该是渺无音讯的信给他,可是意外的收到了女藤井树的来信,故事便在一来一往的信件中发生。
信件中,应渡边博子的恳求,女藤井树回忆了她与男藤井树的初中生活,而女藤井树在这陈年的记忆中慢慢发现了男藤井树对她的暗恋之情,也发现了自己内心对他的某种特殊的感情。
《情书》与其说是三个人的故事,不如说是两个人的故事,但又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故事。
三个人捆绑在一起,总是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但把每个人单独拿出来品,都是一口醇而又醇的美酒。
故事因渡边博子的放不下,想继续探寻男藤井树的过往而开始,而故事的核心却在另一个他——女藤井树的回忆里达到高潮。
每写一封信,都牵扯着这两人隐秘的内心。渡边博子逐渐走出了对逝去的男藤井树不舍,而女藤井树却对这份逝去的情感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他对她的默默暗恋之情,也发现自己曾对他有过少女恋爱的期盼和欢愉之情。
2
看电影前,看到一句介绍,说《情书》写的是暗恋的极致。不禁想,暗恋的极致该是一种震憾人心的情感吧。
可是,看完后,才发现,暗恋的极致,只不过是自说自话,没有解药,也没有治愈,就让它持续发酵罢了。
但如果只从暗恋来看这部电影,似乎还没有把电影咀嚼出味道。
当我看到渡边博子对着山谷喊出对昔日恋人的思念之情时,另一个时空的女藤井树却似乎神灵出鞘一般,听到了渡边博子的呐喊。
当时我是震撼的,那一瞬间我分不清藤井树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是否是男藤井树潜入了女藤井树的灵魂当中,从而听到了渡边博子的呼唤。
这样的通灵和超越生死的表现手法,显而不露,韵味无穷。这大概也符合人们对爱的一种伟大的幻想,爱可以超越生死,爱也可以潜入灵魂。就如同《牡丹亭》中的那句话“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我甚至又在另个角度思考,女藤井树的存在是为了渡边博子,还是渡边博子的存在是为了女藤井树。或许都不是为了谁,他们的存在可能只是为了把缘分和无解的情感解释一下,然后留下一句叹息。
3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纯爱的经典影片,我想一则是它把暗恋和缘分的这种朦胧性和不可琢磨性,恰到好处的呈现了出来。二则是没有使剧情落入爱情剧的俗套,它的爱情是发生在心里的,不论是男藤井树的暗恋,还是女藤井树对爱的后知后觉,或者是渡边博子不肯遗忘的爱。
或许爱的最高境界是,就是自我的甘愿沉沦。不用多说一句话,也不用多走一步路。亦如真的像张爱玲所说的爱,低到尘埃里,然后开出一朵花来。
看到很多人评论说,非常感动,泪奔,超感人等等,我其实是有些奇怪的。也许是我的心有些老了吧,再唯美的画面在我眼里都只是一幕风景,掺杂的是喜爱之情,却不能让我动情,唯独真正的人的感情,能让我有所共情。
整部电影,最大的冲突,来自于人物内心,外部的冲突,基本为零。所以它其实就像是一张泛黄的纸张上,记录一点遗憾的青春记忆,不社会也不人生,更不会牵动太强烈的情感。
让我湿了眼眶的,也仅仅只有两处,一处是渡边博子对着埋葬着藤井树的山,重复大喊两句话:“你好吗”“我很好”。空谷传响的感觉,让情感在回声里不住的颤抖。她到底还是直面了他离去的事实,很痛很难过,但这就是现实。
还有一处是结尾,女藤井树看到男藤井树给自己的画像藏在书中借记卡的背面,复杂的情感,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便涌了上来,转而为无声的痛哭。然后影片便在我的眼泪即将夺眶而出时,戛然而止,把我拉回了现实。他们的故事,他,她,她的故事谢幕了。
当我回顾整部影片时,我顺带也就回顾了我已经逝去的一部分青春,我在想我是否也有错过某段感情,不,应该是从未知晓的某段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