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那些成长的烦恼》

早上醒来,想着这个周末不能又是某音某剧,过的浑浑噩噩,就随手拿开儿子读过的一本书《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打开第一页就不发不可收拾,被书的内容给吸引,以至于午饭也是边读边看,孩子们笑我说,难道妈妈要以身示范告诉我们什么是废寝忘食?现在读完,躺在床上,想为什么会如此吸引我呢?想来无非是读梁晓声的这本自传体小说,我总感觉好像他就在我的年前给我讲述这些事情,好像我参与到了他的成长中,我似乎体会到了他成长中的那些心里的感受。特别是他对自己两处住所的描写,我似乎看到他和哥哥在哪地上都淌出水的地面上铺木板;嗅到了那潮湿的被褥发出的霉味;看到了搬去新家第一个元旦家里挂的拉花;参与到了粉刷新墙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空间,看到了那蓝蓝的白;参与到了为了有钱买煤而买木材中,那份紧张久久不能忘。总之,他的语言让我参与了一个少年的成长,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少年成长的无奈与烦恼。

梁晓声说:“时常会想——人生好比一幅画。

某些人的人生像水墨画,某些人的人生像水粉画,某些人的人生像写意画,某些人的人生像工笔画,某些人的人生像现代绘画。某些人的人生像古典画……

无论哪一类画,大抵都是一层层画成的——而人的童年和少年在我看来如同一幅画的底色。”

梁晓声说:“父亲脾气不好,容易发火,我小时候对他脾气不好很难理解,甚至暗恨过。成年以后理解了,我认为那是他小时候悲苦的人生底色造成的。”

对于梁先生的这两段话我感悟良多,我脾气暴躁,从小就见惯了父亲的吵骂甚至挨打也屡见不鲜,我想我的童年底色或许是黑色的,不会做题会被吵,没有读书会被骂,考试不好会挨打……没有朋友,没有欢乐,有的是写不完的作业,和如何逃过一劫的小聪明。我想有时候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治愈自己的童年,自己羡慕的那些性格好的人,一定有一个不那么讨厌的童年吧。现在想来,或许多年前我们射的一颗子弹,会到某一刻正中我们的眉心,所以无论我们有怎么的童年,我们都应该相信一辈父母有一辈父母爱我们的方式,如果我们接受的爱无意中造成了对我们的伤害,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想用同样的方式去伤害我们的下一代。当然我相信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所以无论我们有怎样的人生底色,在我们后续绘画的过程中都应该有对父母的感恩,心存善念!

其次我感触最深的是梁先生的母亲对于他从小的责任意识教育,从梁晓声的自传体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从小就极力为父母分担,家中家务他全包,周翔那段描写,看见那三个孩子,一下子就可以感受到少年的梁先生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这一方面做的很好,或许从那次奶糖时间,母亲无意间的一句话已经在他心中种下了责任的种子。小说中,他做的很多事都是想为家里分担,挣到第一个13.2元时的喜悦,应该更多的是他觉得自己可以为家里分担了;来回跑三十里的山路给哥哥抓药,我想支撑他的是他去母亲不用去,她为母亲分忧了;零下二十度,把自己的光皮羊毛大衣买掉的30元,或许是那个少年心中为母亲分忧的最好方式;和好朋友拉回两百斤的红薯,寒风中没有手套,就那样冻的要死时也坚持下来的,或许是那可以是一家人很久的粮食;一个少年拿着烟去感谢人家,尽管不好意思,可依然去了,那是使命,是自己作为这个家“长子”的责任;忘记了很多却唯独没有忘,不能忘,也不敢忘的是母亲关于责任的那一段话……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麻烦,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活出自己的精彩,都要在自己的画板上交出自己最满意的画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