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一场修行。这句话不知道被什么人说过,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这么回事。读书,看似简单的事情,可据统计,成年人出去报纸和杂志类的读物一年读书不到5本,而每天在手机上消耗的时间却在增加。
“哪有时间读书啊,吃饭都不容易呢。”几乎每个想读书却无法实现的人的抱怨。高速发展的中国慢下来不容易,“一杯茶、一本书”的悠然心境越发难得。而在信息浪潮的裹挟下,还未来得及捧稳书本的中国人,又要迎接数字媒介的冲击,而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反而成了一种奢望。
读书,最著名的一句评语莫过北宋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话说的有些极端,但读书不管读不读,只要读书,开卷总是有益的。从前的人喜欢夸耀门第,哪怕不是显贵家族,至少也要说自己是书香人家也算相当的门望。书香人家,自然以书见长,读书自然成为一种爱好。
但现在的人大多数人不读书,他们从学校出来后就很难再去摸书本,以前是动笔动脑写家书,现在全被网络通讯所代替,提笔忘字,词不达意成了现代人的通病。他们读书不过是把书当做敲门砖以遂平生之志,勤读六经,考场求售而已。十载寒窗,其中只是苦,且吃尽苦中苦,未必人生进入佳境。这样的人离开学校,没有学习压力和自我图腾的动力怎么会再去摸书本,读书就真成奢望了。
其实读书是件高雅的事情,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书的类型,有的人一卷在握往往废寝忘食,但也有人一见书就哈欠连连,看书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人文修养还能治疗失眠。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书往往比人寂寞,书在那里安静地等人,等比书更寂寞的人。读书的人往往除了寂寞,要比书更孤单。然而,只要把书读进内心,人和书就有了更多会意。读书的最大用途是使人变得有趣,若能再上升一个境界,则是通灵。”那些寂寞的书,遇到我们寂寞的灵魂,字与目相对之下的交流,就滋润了灵魂。读书、灵魂;灵魂、读书,这些平时看似寻常的举手之劳,细想起来,真的作为一种修行就不同寻常。说到修行,人们通常说出家人叫修行。在晨钟暮鼓、香火缭绕的佛家净地,怀着一颗平实、虔诚的心,心无旁骛地念经超度。而我们就需要一种修身养性的载体,这就是修行——读书。
我们常常羡慕一个人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羡慕一个人潇洒的文笔。可这些亮点的取得没有捷径可走,还是那个笨办法——就是读书得到的。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坚持读书的习惯,知识是不会自动跑到大脑里的。书页里总有一种营养进入你的体内,补充你不太完美的某个部位,最终填满你精神的缺口。这就是灵性吧,灵性是人生的制高点,有灵性的人生才有高度,才有创新、才是那种有修行的人生。
英国十九世纪的罗斯金在他的《芝麻与白百何》里这么讲,劝人读书尚友古人,那一番道理不失雅人深致。古圣先贤,成群的名世的作家,一年四季的排队立在书架上等候你的点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饭颗山头的李白、杜甫也会联袂而来;想看外国大片,环球剧院的拿手好戏都随时承接堂会,亚里士多德可以把他逍遥廊的讲词对你复述一遍,莎士比亚会对你述说着哈姆雷克,这真是读书的乐趣。
读书就是一种修行,通过书中传达的智慧,让我们自己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虽然书本不能成为包治百病的妙药,但是在当下这个纷繁的时代中,将读书做为一种消遣,一种心理上的调适、一场修行恐怕更加合适些。
读书,就是一场灵魂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