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最近又上了热搜,原因是她把来学校捐款的家庭主妇女学生骂走了。
我们无意去讨论家庭主妇的价值,只是想到这位女生,历经种种艰难上学读书、毕业之后却走上了家庭主妇的道路,人生绝对是迷茫的。
就如我们写作,我们拿起笔、打开电脑,却往往不知道怎么去写?该去写什么?常常也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这是写作的迷茫。
如何去破解这种迷茫,这周我阅读的加拿大作家布兰登·罗伊尔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用简单、清晰、细致的笔触介绍了3大类20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原则,给我们指引了一条康庄大道。
布兰登·罗伊尔出生于加拿大,就读于哈佛大学,后在考试培训机构担任主管。他潜心研究写作、语法和逻辑推理数学,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独创了一整套教学体系,并先后出版了“一本小小的”系列图书。
结构——有序安排文字应该在的地方
结构对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往往会不明所以、思维混乱。
曾经在网上有一个很火的实验,三根火柴通过一种最优的组合居然可以挂起8瓶水,可见一个良好的架构的重要性。那么结构如何去建立呢?
1.运用“自上而下”的写作法
高尔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这句话告诉我们时间的珍贵性,既然时间这么宝贵,那我们为什么不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到前边说呢。既能让我们自己写出重点,又能让读者读出所需。
要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到前边去说,在没有目的地和飞行方向时,飞行员决不会将飞机驶离跑道。在写作时,我们也应该先总结重点,然后再运用细节去进行支撑。
2.分解事物
我们所要表达的主题需要通过几个方面去把它叙述的更清楚,就得把主题分解成2-4个部分,从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理解主题所要表达的内容。
讲述分解部分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引导,循循善诱的将读者带进我们的分解中。比如西安要给人才落户,那么接下来要论述的就是落户的条件、落户的地点、落户的具体流程,分解开才能让读者读的更清楚。
这三个方面在论述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区分,把一个方面的问题都归纳到一起,不能出现雷同,在三者的关系方面,一般是平行或者递进。
3.整合相似事物
我们去动物园观光,结果发现所有的动物全关在一个笼子里。这对动物而言很危险,观光者也几乎不可能将所有动物看的真切。
一篇文章也是一样,我们描述的观点应该组合起来,最好是先完成一个主题的讨论,再接着讨论其他主题。
风格——让个性化事例来展现
一篇文章的风格就像一个人的性格,是文章最鲜明特征的表现。不同的风格会对不同的读者产生吸引作用。
而个性化的例证就是去展现不同风格的最有力的素材。就像北京最美的秋在故宫,宫墙里的秋色总是引人感怀,那一砖一瓦诉说着过去的情思。而苏州的秋则美在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古典的苏州园林告诉世人,苏州人有多么会生活,诗意与雅致在秋天达到极致。
城市的风格需要用特殊性去展现,而一篇文章的风格更需要通过个体的事例去表达。
读到“千古风流人物”我们就知道是东坡居士在怀古,吟到“凄凄惨惨戚戚”我们就体会是易安在悲情,耳闻“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会欣赏青莲的乐观。
你是什么风格,便会吟出什么样的诗句,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个性化的例证可以很好地完善我们的文章,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素材,让文章更加有理有据。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拆分冗长的句子,使文章更清晰。
可读性——吸引别人去读而不是自我欣赏
1.充分利用排版和设计
排版是对内容进行规划。曾经风靡一时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对中华美食垂涎三尺。而节目出来之后,很多导演开始模仿。美食那么多,总得排排版。
有聚焦全国各地烧烤文化的《人生一串》、展现夜间生活特色的《宵夜江湖》、还有只讲各地早餐的《早餐中国》,他们都以自己的理解对“吃”进行排版和布置,试图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
而设计则是再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添加。饮食节目中有的喜欢加入文化、有的喜欢添入情感,有的喜欢展现生活的奋斗,添加的东西不一样,呈现的效果自然也不相同。
就像写作,小说需要设计的是具体情节和冲突,散文需要考量的是优美语句和段落、而议论文则要把握好主题和分论点,如何去设计也是需要耗费一些功夫的。
2.在文字周围增加更多空间
很多纪录片,往往是采用旁白+画面+采访的形式,通过采访学者去增强纪录片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而对学者的采访之后往往会穿插进一些美丽的风景画面,这个时候往往搭配一段轻音乐,而没有语言。
这就相当于我们在写作中所留的空白,这空白的部分不仅展现了视觉上的美观,更能给眼睛和大脑一个休息和缓冲的时间。
提高文章可读性的最简单方法之一,就是增加文档的页边空白。同样,用空白行把段落隔开,避免一大块文字紧贴页面边缘,这样可以使文章读起来更轻松。
3.直到你的文章改到无可修改,否则不能说已经完成了。
很少有作家能够一气呵成地完成一篇完美的文章,大多数写作高手需要至少三遍稿才能完成一篇短小写作。
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唐朝贾岛著名的诗作《题李凝幽居》就曾留下“推敲”佳话。诗句的第二句中他本来写的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他一直考虑是否应把“推”字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贾岛一边骑着毛驴一边嘴里边念叨着“推敲”,不知不觉就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也把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大诗人在创作时都要对一个字都反复考虑、反复琢磨,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也愿意因为一个字去与贾岛进行探讨分析,我们平时更应该把文章修改到不能再改为止。
管理学中著名的雁阵效应指的是:“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生物专家们指出:这一飞行阵势是它们飞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
写作也是一样,想要寻找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关于写作的困惑和迷茫,就去读这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