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比喻,让文字开出花来

图片发自

    愿你我的文字早日开出花来


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读完了曹文轩的《草房子》。书后附的有曹文轩出版年表,查阅之后,发现《草房子》第一次出版于1997年12月,已经再版多次。而我是在这本书出版20年后,才第一次读它。这本我原以为的新书却已20岁了,不由得要为自己的孤陋而脸红了。不过,越读书越发现自己的浅薄无知,好在这种感觉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这是一部语言纯净优美,讲究品味的少年长篇小说。少年的时候没读,读它时却已中年了。但它还是赚了我不少眼泪。

作品围绕男孩桑桑的小学生活展开,为读者描述了一连串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少男少女之间如水晶版的纯情;垂暮老人在生命最后所闪耀的人格光辉;少年与厄运相拼的悲怆……每个章节一个主角,故事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作品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美感,荡漾着悲悯情怀。

作者曹文轩对于比喻手法的运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章写人们对桑桑大夏天穿棉袄的关注转移到秃鹤的白帽子时写道:

“桑桑仿佛是一枚枣子,被人有滋有味地吃了肉,现在成了一枚无用的枣核被人唾弃在地上。”

再如第一章写会操比赛时,秃鹤中途故意摘掉帽子后其它孩子作操的状态:

“先是几个女生笑的四肢发软,把本应做的很结实的动作,做的像檐口飘下来的水一样不成形状。”

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联系到一起时,又不由让人咂摸出相同的味道,不禁暗暗点头称赞,嗯,将视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串联起来,比喻新奇又妥贴。这些比喻会使文字开出花来。

此喻是写作中最重要的修辞手法,文采斐然的作者必具备的品质。要想用好,提高这种艺术的修为,还真不是一蹴而就的,定要多读,多品,提高感官的敏锐度,这不光是用好比喻,也是写作的正途。

愿你我的文字早日开出花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