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传习录》25-有生死的现象,没有生死的事实

文/罗文念

萧惠问死生之道。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问昼夜之道。曰:“知昼则知夜”。曰:“昼亦有所不知乎”?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念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甚么死生”?

------《传习录》

图片发自简书App


萧惠向王阳明先生请教关于生死的问题,王阳明先生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抛出昼夜更替的现象让萧惠自己去悟。后面又补充说,如果了解了白天,也就明白了黑夜。言外之意似乎是在说了解了生,就能明白死是怎么一回事。这跟孔子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说知道了生就了解了死呢?因为生死只是一个相,这个相在不停的变化,变化会产生阴阳的两面,阴阳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了解了阴的内涵,就明白了阳的道理。生死是一对阴阳,了解了生,也就明白了死。庄子在他的内篇《齐物论》中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开始了;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另一种生或许又开始了。生是一种相,死也是一种相,所有的相都不是真相,真相是那个能生能死的东西,它是所有生命的本源,与我们相关的一切都是它创造出来的。

生命可以有很多形态,就像水可以有很多形态一样。有时候,水的形态消失了,变成了云气或冰雪。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水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在相上产生了变化。有存在和消失的现象,没有存在和消失的事实。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有生死的现象,没有生死的事实。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王阳明先生五十岁那年,有一天,他到镇江的金山寺游玩。走过很多地方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寺庙里面有一间比较秘密的关房,房门紧锁,看起来破旧不堪,门上还贴了封条,不准任何人入内。王阳明当时做了很大的官,对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也会比较在意,在这么一个隐蔽的地方,会不会在里面搞什么秘密的活动,他很好奇,就想进去看看。但知事和尚解释说:一位圆寂老僧的肉身舍利就在这间房,所以五十年来未曾打开,可以进去。王阳明先生听和尚这么一说,对这件事情更感兴趣了,一声令下,坚决要求开门,知事和尚不敢得罪朝廷命官,只好打开门让王阳明先生进去看一看。当房门被打开,他看到一个圆寂老僧端坐在蒲团上,宝相庄严。墙上还写有一首偈语: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王守仁是王阳明的本名,所以王阳明大吃一惊,怅然若失,明白了原来自己就是眼前这个五十年前的僧人,于是出钱吩咐寺僧为这坐龛圆寂的和尚肉身建塔。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孙文治的爸爸阅读 99评论 0 0
  • 人做梦不是很正常吗?啊中虽然震惊,但也故意装作很平静的样子,越是被动的时候越要保持自我不让人牵着鼻子走。说起来这也...
    辉8815阅读 205评论 0 0
  • 生命, 它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很远的地方去,早在40亿年前在海洋中,脊椎动物就在干燥陆地第一次出现并开始征...
    Markx晓鹏阅读 267评论 0 0
  • 看看现在,如今的社会00后已经成长起来了,好多00后渐渐的映入我们大家公众的视野,成为谈论的焦点。 作为一个90后...
    少校lEvelL阅读 642评论 0 4
  •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乘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整整一年过去了。长安城中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硝烟纷乱。...
    涂雅仁澈阅读 42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