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徒--艺术家胡世鹏侧写手记(1)

与古为徒.png

仰望过去的方式

道家说:致虚极,守静笃。听起来很玄乎。在我看来,就是某人进入忘我的状态。这个进入,无关乎学派,也无关乎宗教。只和个人有关,只和个人所向往并进入的状态有关。在这方面,目前有两个人给我的印象颇深。
“与其仰望,不如上路,让自己成为风景”。这是简书作者弗兰克刚刚发布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说了这个感悟。多少还在四处徘徊,沉迷于成功学的人们,似乎应该放下某种执着,走上属于你的那条路。先忘我投入,找到可以向之学习的导师级人物。弗兰克找了他的学习对象,并践行之。

与过去对”谈“

而我所认识的胡世鹏,本市最有实力的青年书画家之一。每个清晨,我们还沉浸在睡梦之中是,世鹏老师已经发布了他的早课作业。每个夜晚,我们即将入睡时,他又发布了晚课作业。所谓作业,对于他来说,主要是三类:诗、书、画。
观其诗书画,其专心致意皆接近 “致虚极,守静笃”之境界。他的微信签名是:绵绵空寂,亘古及今之神明游乎天地间。一息尚存,我在,为之贞。在虚静的空间中,与“亘古及今之神明”相遇、对话。这里有两个关键之处,神明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可以形象化的人物----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更是他们留下的众多经典。第二种解释是灵感、智慧。与第一种神明是共生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惟其如此,经典方可转换为智慧,再因个体天赋等原因,成为创作时的灵感。
那么,与这些神明人物、这些智慧经典如何对话呢?和写作不同,书画界的对话有特殊之处。非语言也,是手谈。

每一次重读,都是初初相见

“经典”一词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常有你认为的经典非他人经典的窘境。但至少能被称为经典,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那就是:他们/它们都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对于经典,当然要反复阅读。卡尔维诺曾经说过经典与人的关系,每一次重读,都是初相见。因为,“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言有尽而意无穷。书籍如此,书法亦是。
当然,“阅读”书法自当别法,那就是用手中笔,去感受心中法,否则根本无法领会其精髓。而所谓经典的价值,其实就如同一道特殊的光,唯有浸润其间,方可被照亮。

手谈之一例

如与苏轼,与这北宋不羁而风流的灵魂相交,莫如借助其书。古人字即其人,言为心声。胡世鹏先后临摹其多幅作品,有诗有文有赋。苏轼诗书均为经典,他的临摹亦见用心。涉及的范本有:《在黄州寒食二首》、与友人的书信,书《李白仙诗卷》、《洞庭春色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