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大”武汉 · 何祚欢专栏
老“汉腔”里有一个特殊的词叫“吐泰”,其中的“吐”字用汉语拼音来表达就为“tou”,声调为上声(第三声)。这个词直到现在还偶有人使用:“你们这里几吐泰,我们那里挤死人了,闷死了!”由此可见“吐泰”是与拥挤、狭窄、空气不清新相对的。
恰恰老武汉市政建设缺少规划,房屋狭小、街道逼仄、人口密集、空气混浊,从有武汉肆市起,居住在三镇的人们就喜欢在谋生之余走出城去,“吐泰”一下。像老书上写的春日踏青、三伏消夏、秋季登高、冬来赏雪这类户外活动在武汉都有,不过因地貌和市区规制的不同,使三镇各有玩法。
汉口市镇最热闹最繁华,但一马平川被大大小小的湖、塘、水凼子所分割,明清两代筑了“袁公堤”和汉口城堡,使它更像个城镇,但只保证了城镇里交易和居住的安全,游玩就全靠各人自己在现有条件下去找乐子了。汉口人的“踏青”,是走出城去,到后湖边的农田旁赏青青麦苗,看油菜花黄。到了夏天,平日不大管孩子的家长们就紧张起来,日日地下着禁令:不许到小河(汉水)去玩水,更不许到“后头湖里”去玩水。谁知一个个小爷们都能在爹娘眨巴眼的时候溜出去,偏在汉水和后湖里去嬉戏。他们的“游击”战术高明:赤条条下水,穿干裤子回家。常常能逃过家长的眼睛,成就几个“浪里白条”。
武昌和汉阳有山有水,只要人肯“踏”一脚出户外,便时时有山可游,有水可玩,比汉口优越得多了。
汉阳可供游乐的地方,集中在凤凰山和莲花湖、龟山北麓和南岸嘴、月湖和梅枝山这样几片,都是山水相映成趣的地方,引得只有麦苗可看的汉口人不断往汉阳跑。可惜的是从这一片到那一片不但要翻山过水,而且常常在荒坟断碑前经过,多好的风景也被“煞”了。
最好的当然是省城武昌,城内的“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就和民居、街市相邻,构成一个有山有水有古迹有名胜有桥有路有市声有梵唱的省府。城内有许多地方可以“吐泰”,城外也不弱。长春观殿阁连绵,从大东门迤逦而至今天的南站才见山门,算得上武昌城外第一胜境。再向东的宝通寺,不但有建于北魏的资格可以吸引人,那巍巍宝塔也是武昌千百年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连鼎鼎大名的“洪山菜薹”,其正宗的产地也要以塔影能覆盖的地块为准。每到冬春之交,登洪山、买菜薹,便成了武昌人竞相趋之的爱好。
有一年的这个季节,一些富家子弟、官家子弟上洪山和平头百姓一起赶这一口鲜的也多了起来,明眼人两下就看出了原因。这山上,不知什么时候多出了一个小店子,卖的是面片制成蝴蝶状的“蝴蝶面”,口味好不仅好在面上,更有盖在面上那一小束刚掐上来的、鲜嫩无比的菜薹尖尖。
一般人爱的是面鲜菜薹嫩,而那些富豪人家的子弟注意的是端面应客的大姑娘。不描不抹,素面朝天,穿行在桌与桌之间,有如“穿花蛱蝶翩翩舞,点水蜻蜓款款飞”!连续几年,这小店便随着登山的旺季旺了几个季。“美人店里蝴蝶面”,就这样在武昌城内外叫响了名头。
又一个吃菜薹的季节到了,登洪山的人们看见那尚在的“美人店”前人群如旧,却不见开门。一打听才知道因为那卖面的姑娘已做了他人之妇,再也不会来了。这一段小插曲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遗憾,为后世留下的是美好。
与一般百姓相比,文人们追求的“吐泰”更讲究情趣意趣,更讲究对环境的营造。“居有竹,食有肉”,就是当时文人对日常生活环境定的一个标准。但多数文人生活都达不到这种水平,便自嘲地说,万一做不到,经常吃点笋子炒肉也行。
那些富商大贾、高官显宦人家,在岁时变化时也会和普通人一样去挤着游玩,不同的是,他们有条件就在自家居住的地方造出一片景,让寻常日子时时过得“吐泰”。到了明清之际,武汉的私家园林开始兴盛起来了。
汉口在明朝处于草创阶段,还说不到这上面来,这时候的私家园林多集中在汉阳和武昌。武昌城内现成的山水,正是造园的风水宝地。从明代到清代,胭脂山、崇福山一带就是私园的集中之区。汉阳城小地狭,虽近水近山,也无多可用之地,靠城的凤凰山、城外的翠微峰倒有几处园子,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很快便凋零。
清末至民初情况就不一样了。西风东渐,新兴的买办和富商成了造园的主力,汉口就开始有了园林。坐落在汉口循礼门外的刘祥花园和武昌的琴园,是那一阶段最为世俗所知的私园,为人知的原因是它们突破了宴客待友的局限,已经开始向游人开放。
不论由谁造园,地理环境好就是“秧好一半谷”,武昌的优势到了民国时期更加显现。曹祥泰家族的曹家花园、周苍柏先生的海光农圃,都选在有山可傍、有湖可倚的地方,比全凭人造出的园子自然要好许多。
同样是军人的杨森和夏斗寅,选择的造园地不同,园子的情形也有天壤之别。杨森花园造在西商跑马场附近,堆了几个“山”造了几个亭,1931年洪水一泡便瓦解冰消,再也难复旧观,只留下惠济路上一个小小地名。而夏(斗寅)家花园选址东湖南望山,靠着山和水把几栋别墅一搁就成了气候,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现在还可以指着东湖医院里那几栋小楼说:这是夏斗寅花园当年的房子。
私家花园诞生在造园的主人们显赫的时候,他们让自己过得很“吐泰”,也让后人享受“吐泰”。但与他们初衷不一致的是,往往是第一代造园子,第二代住园子,第三代毁园子,第四代卖园子。汉阳王章甫的葵园还没等到第三代,王章甫的儿子辈就把它卖了,好在在那里造了归元寺,让人和佛在那里一齐“吐泰”,这才是“阿弥陀佛”。
▼
文丨何祚欢
图丨由网络供图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我们大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