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红军凭肉搏,红旗翻处白旗没”长征精神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沉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在寒风呼啸的清晨,我们开展了红色研学旅活动。在学校我们已经迫不及待,整装待发了。走在静悄悄的街道上,我的心充满了欢喜,像一头刚生出来的小牛犊。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不久后,便到了我们的第一站——红西路军临泽战役纪念馆。走入烈士陵园印入眼帘的便是那高大的丰碑。讲解员阿姨为我们介绍到:这座分别高17.28米,宽1.3米。丰碑上有十五颗闪闪发光的大字“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永垂不朽”。
左右两边还站着两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分别是徐向前和李先念。徐向前同志大家一定是听有耳闻:1929年6月,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派往鄂东北,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1师副师长,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先念同志虽然没有太大的奢望但他也对我们的甘肃临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生前他便于徐向前同志结伴为友。在面临川敌大举进攻的严重形势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在 通江召开会议,讨论和部署反六路围攻。徐向前和李先念出席了会议。会议决 定采取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收紧阵地、节节抗击、待机反攻、重点突破的 战法,经过一个逐步消耗、疲惫和沮丧敌人的阶段,适时转入反攻,大规模运 动歼敌,彻底粉碎敌六路围攻。会议结束后,李先念迅速返回达县,向副军长 程世才和第八十八师作了传达和部署,继而赶赴西线指挥。他们都是我们甘肃的传奇人物啊!
接着我们便走入了红军战士们的墓碑前。红军战士们都被埋进了一个大墓地,在墓地上还长着一棵永垂不朽的杨树。这棵杨树的树枝,折断的横截面,树枝心呈五星状。人们把公墓上的这棵杨树称为“红星杨”。因为只有这棵杨树的每一个小树枝截断面的中心上都有一个正正规规的红五星。
第二站——梨园口战役遗址。群山脚下,巍然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后面巨大的圆形坟墓周围,飘扬着无数面鲜艳的红旗,画面庄严神圣,蔚为壮观。纪念碑侧后方山体上“西路军魂”四个红色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小分队至纪念碑前,虔诚仰望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梨园口战斗遗址”的鲜红大字,心情格外沉重。全场肃立下,大家向着先辈英烈们的公墓深深地鞠躬、鞠躬、再鞠躬,向壮烈牺牲的2千余名红西路军将士表达无尽的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山下耸立的烈士纪念碑是那么的耀眼,背后的烈士墓让人甚是神伤。在阳光的映衬下,眼前悲壮的场景在我心中涌起阵阵激荡和感慨。每代人都有肩负的重任,每个民族都有自我的血脉传承。红西路军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种由失败推到极致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才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最优秀的文化传承,也是我们赢得一切光荣和辉煌之本。”
第三站——“汪家墩红军战士遗址”。在汪家墩我们见证了当时在战争场上的碉堡。还见证了一棵百年红军树。我们围绕着这棵树坐下,都能坐满十几个人,在百年红军树下我们一起唱红军歌、讲红军故事。我不禁百感交集。一位朴实的讲解员大叔他为我们讲解了当时的战争和伟大的传奇人物。这位朴实的讲解员大叔他虽然说的不是普通话可句句渗入人心,令人值得反思,回味。
我们在最后的旅途中还吃了“红军饭”。虽说我们吃的是红军饭。可当时红军吃了饭比起我们的可差远了。我们不但吃了南瓜、胡萝卜、洋竽、玉米,还吃了荞麦面,凉菜……我感慨万千如果不是我们前辈们的艰苦奋斗哪来的我们这幸福生活啊!
红色旅途不知不觉便结束了 ,它尽管只有半天时间,却胜似平时千百堂政治课。使我深受一次丰富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使我真切感受到共和国江山来之不易,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来之不易!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富而思源,富而思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