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节 指挥家:怎样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在职场中,越是身居高位,处理需要复杂协作的事物就越多。作为统筹者,如何在复杂协作中,让各方力量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就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领导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应对此类问题,最专业的是乐团的指挥家们,这源于指挥家面对的两个独特工作界面。
第一,调教乐团。一个交响乐团由上百人组成,包括二十多种乐器演奏专业,每个人的乐器特点、演奏方式都不一样。而奇怪的是,大多数指挥家都只会演奏钢琴。那么,指挥家是如何做到,在不具备乐器技能的情况下,对每个演奏者进行业务上的管理和指导呢?
第二,研读总谱。总谱就是包含了演奏时,各种乐器、各种声部各自的旋律、节奏的谱子。外行看起来像鬼画符一样。看总谱的能力是指挥家独有的,入门要求就是“一目十几行”,要一口气能把十几行乐器乐谱同时体会到,实时开展多线程并行作业。
以上这两个超级复杂的工作界面,其根本诉求就是要协调不同个体在组织内部的目标一致性。指挥家中的高手们逐渐研发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而由此提炼出的思维模型对于其他类似场景的同类问题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定义此类问题的边界
1、适用于有明确边界的组织内部协作,不适用于边界模糊、利益关系不确定的外部协作;
2、适用于可计划、可彩排、可练习、可磨合的工作类型,不适用于突发性事件。
二、本节重点
1、强势掌控对节奏的控制权
指挥的基本功和艺术性,都表现在对节奏的把控上。节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速度,另一个是停顿。同样一部乐曲,用不同的速度演奏,会让音乐的味道完全不同。而乐团中不同乐器的演奏家,对速度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指挥家来统一掌控步调,让大家跟着同一个节拍演奏。
另一方面,同一个段落,不同的停顿时长,也会带来艺术表现上的巨大差异。比如,同样是贝多芬的《命运》,开头的命运在叩门,卡拉扬的长音停顿比较适中,卡洛斯· 克莱伯的就超级长,而西蒙 · 拉特尔爵士的却无比短促。可以说每位大师的艺术偏好都不同,从而带来完全不同的音乐感受。
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认为,指挥艺术在时间上可谓是“纤毫之争”。极其细微的时间变化,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表现效果。指挥家必须把一首音乐的一切要素,都通过节奏这一方式呈现出来,他们对节奏的控制,必须达到超级精准细微的程度。所以,对节奏的阐释权和掌控权,永远都只能在指挥家一个人手里。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想促动一个复杂的,很多人组成的体系去实现一个既定的目标时,不能只关注具体的事或者可见的物,而忽略了节奏本身也是体系的关键要素。只有掌控节奏的人,才是真正掌握了指挥权。
2、抓住“下限”,短板决定了整体,下限决定了上限
前面说了,大部分指挥家基本只会钢琴,因为这是他研究交响乐时必不可少的工具。那指挥家如何指导和管理其他乐器的演奏家呢?答案是:抓住每一件乐器的下限在什么地方,以及,抓住整个乐团里造成“下限”的乐器是什么。
比如,乐团调音的时候,是跟着双簧管走,因为双簧管是最不容易准的。再比如,排练时,指挥家一般会玩命盯死圆号,因为圆号是最难吹又不可或缺的乐器。一场音乐会中,圆号出错三次都属于正常,如果圆号不出错基本可以算奇迹了。所以,把圆号搞好,演出的水平就整体提升了。
另一方面,指挥家不是老师,不是来帮助乐手提高演奏水平的。如果碰到某位演奏者水平不行,第一选择就是换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整个乐团的“下限”才能反映其真实水平。什么事儿干得好,可能有很多因素;什么事儿一直干不好,反映的才是团队的基因。
团队协作,适用的是绝对的短板理论。实现目标不是田径比赛,身体的任何一个局部撞线就可以获胜了,而是必须整个系统完整通过才算数。所以,指挥家告诉我们,兜住下限,保住系统的基本面,才能向目标前进。
3、排练,在正式演出前,一切都已经准备好
乐谱给出的信息其实非常少,而且都是定性信息,不是定量信息。指挥家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要对作曲家给出的这些定性指示进行实操中的“翻译”和二次设计。比如,考虑整首曲子的速度布局、音色偏好、呼吸变动等等,这都需要指挥家加入个人的理解。
然而,真正的指挥大师,最厉害的还不是对于音乐的设计,而是如何在排练的时候,让乐团实现这种设计。音乐史上有很多例子,指挥临时身体出问题,助理指挥上台演出,一样成功。这是因为在演出前指挥家通过排练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工作。
每位杰出的指挥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排练技巧,好的排练方法是通往伟大指挥的必经之路。例如,美国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他在排练时非常重视与每个人的交流,用大量的交谈激发团员的成就感,从而获得忠诚的伙伴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排练不是练习,排练的复杂性要高得多。排练更像“踩点”,是把所有人置身于真实环境中去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本节核心要点
要点一:掌握作事的节奏控制权。
白话版:失败往往不是因为方向错了,而是节奏不对。
要点二:紧盯团队的“下限”,用短板理论管理团队。
白话版:总是干掉最差的,并保证下一个最差的比上一个强。
要点三:要在真实场景中排练,并在排练中完成绝大部分工作。
白话版:一次光彩夺目的表演,是因为之前有无数个闪亮的瞬间。
四、我的延展思考
目标的一致性是团队内部协作的首要问题,也是最基础的核心问题。由于它会随着团队整体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没有任何制度和规则层面的方法能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这种变化中不断的调整,从而达到动态的适应。也正因如此,能对目标一致性问题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是非常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的。
本节课由著名的跨界奇才严公子(严伯钧)研发,也只有这种从物理学跨界到艺术圈,且造诣都很深的鬼才,才能将艺术的认知与科学的严谨逻辑相结合,从指挥家身上提炼出这套思维模型。
在当初第一次学习时,曾与几位同学交流过。大家对这节课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虽然这套思维模型中的三个策略都很实用,但却显得有点散,没有形成体系,也找不到相互的关联,所以很难形成体感。这就意味着,不仅容易忘记,而且在团队内部也难以找到传播和应用的载体。
然而在这次复习的过程中,我却在灵光一闪中发现了三个策略背后隐藏的关联,从认知层面让这套方法论真的形成了体系。这个发现来自于市场营销,也就是我从事的职业。实际上,交响乐团完成一场音乐会,与市场团队完成一个营销项目是一样的。
就像指挥家将目标一致性用节奏、下限和排练来解决。市场营销也是将目标一致性分解成了三个维度的一致性去解决。而这三个维度正好与指挥家的三个策略在逻辑上是完全吻合的。
第一,程序的一致性
对于营销项目来说,提出并修改策划方案的过程,就是在确认程序一致性的过程。而指挥家对节奏的把控,实际上也是建立程序一致性的过程。
策划定案之后,所有重要步骤的实现,按照经验都会有相应的规划和设计。这其中只会有点的创新,不会有系统性的创新。而且,如果不出意外,在执行阶段也只能做细节上的调整。
这就意味着,策划方案确定之后,整个项目大逻辑上的程序也就确定了。在程序一致性的背后,实际上是团队成员达成了认知上的一致性,否则策划方案就不会确定,而是继续雕琢和修改。
所以说,市场团队对策划的把控,与指挥家对节奏的把控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确保程序的一致性。
第二,标准的一致性
营销项目的策划案确定之后,就是提出并修改执行方案的过程。执行方案从表面上看,是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定量的计划。什么时间,在什么情景中,用哪些资源,通过何种手段,获得什么质量的效果。
然而它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维度,就是对每个环节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完成标准,也就是标准的一致性。指挥家对团队下限的重点关注,实际上也是确认标准一致性的过程,两者同样是在逻辑上吻合的。
第三,路径的一致性
指挥家依靠排练,让各种乐器的演奏者在同一时间相互配合,达成整体上的预期效果。虽然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会因为角色的不同而不同,但他们实际上都是走在同一条路上,这就是路径的一致性。
而在营销项目中,也是通过不同方式的预演,来达到全体执行人员的路径一致性。这个维度不仅是逻辑上相同,连形式上都极为相似,就不需要多阐述了。
如果对市场营销没有概念的话,理解上可能会有困难,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类比成团体旅行。程序一致性保证大家都同意旅行途中的所有目的地;标准一致性是让所有人对旅行中每个环节的体验水平有相同的预期;路径一致性则是确保按照计划完美的执行下来。
有了这三个维度的一致性,就可以确保团员们的对旅行的目标——获得某种体验,达成了预期效果上认知的一致性,大家才能一起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所以,节奏、下限和排练,其实就是分别确保程序、标准和路径的一致性,最终保证了团队成员的目标一致性。
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