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第四周复盘


这一周我学习了:

1、启发式问题,如何问孩子才会和你说。(不带预设、开放式)

2、沟通的五大障碍。沟通的五大建立法,启发式问题的延伸。

3、如何回应顶嘴的孩子。共情、连接、积极暂停

4、赢得孩子的合作。培养共赢。

5、孩子的行为告诉我们什么?

阿德勒说每个社会人的行为目的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的感受能力很强,理解能力却很弱,会用错误的行为目的来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行为不当的孩子就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当他失去了信心,也就离归属感和价值感越来越远。当父母面对孩子不恰当行为的反应,反应是进一步加强孩子的信念还是会修改他的信念。借助错误目的表,通过孩子的行为看到背后的信念和目的,并且通过正面管教的方法来回应孩子的行为,从而促使孩子产生新的诠释,从而更新他的信念,改变他的行为。

通过自己的感受和反应,来解码孩子的行为,做出鼓励性的回应。当孩子受到鼓励,而不是丧失信心,他将重新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6、有效的倾听和表达:我句式和你句式。我感到…自己的感受,因为…客观事实,我希望…提出自己的需求。

这一轮学习正面管教课,四月老师针对“错误目的表”进行了高度提炼,让我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当我感受到“烦”的时候,孩子就是在寻求过度关注,他在说“请注意我,请让我参与”。辰宝是个5岁的男孩,他在我专心做事的时候,常常会希望我陪他搭铁轨、玩玩具。这个时候,我心里真是很心烦的:你玩你的,为什么要我陪?有时候还会不耐烦的说:真是烦死了。真是常常伤了孩子的心了吧。我以后可以这样做:如果我在做家务,我可以分包一部分给孩子,让他帮忙,同时还能锻炼他的家务能力。如果我在学习,他不能立刻参与进来,就跟他约好专心陪他玩的时间。

当我感觉“怒”的时候,孩子就是在寻求权力,他在说:“让我帮忙,请给我选择。”这个时候最首要的,是撤离冲突,积极暂停,给予有限度的选择。当我让辰宝学习的时候,辰宝会说:不要。我不要听你的。这个时候,我应该给予他有限度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你可以选择先休息10分钟,或者吃点什么喜欢的东西,做好学习的准备工作。

当我感觉到“伤心”的时候,孩子就是在报复,这个时候不能光顾自己的伤心,要跳出来看到孩子,孩子在说“请帮帮我,我受伤了,请认同我的感受”。如果自己感觉受伤,那么孩子肯定更受伤吧,要认真倾听孩子,做出弥补,鼓励其长处。

当我感觉“无助”的时候,孩子就是自暴自弃,他在说“请别放弃我,请教我从细小的步骤做起,慢慢进步”。面对贝儿的沉默、无聊、闷闷不乐,我会感觉到无助,无能为力。这个时候,我需要去做一些让自己感觉好起来的事情,积攒能量。然后去看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任何一点积极的努力,不放弃她。从细小的事情开始,多关注她,给予她更多的耐心和爱。

中午的时候,我问贝儿暑假有什么计划吗?她说没有。我们跟贝儿提出暑假要控制手机、电脑的使用时间。问她每天准备使用多少时长?她拉长了脸,沉默不语。爸爸提议说,20分钟怎么样?她还是沉默,然后啪啦啪啦掉眼泪,一句话都没有。午饭后,就红肿着眼睛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装死。过了一会儿,贝儿提出她不想去打篮球。当时,我也处于情绪的低谷。我给她的回复是:打篮球是你自己要求报名的,还有6节课你必须去上完。

这两天我的心情降到了极点,对贝儿感到无助和失望。幸好在同学们的关心和四月老师的引导下,我积攒起了能量,又可以笑着积极地去面对了。刚刚,贝儿又愁眉苦脸的提出:我今天不想去打篮球。在情绪平静的状态下,我问她:你为什么不去?她说:我肚子疼。我说:哦,那今天就不去了。明天你记得要去哦。她也答应了。我想起,下午她是在厕所待了蛮长时间,就帮她找出了药。我看她的情绪也恢复了正常,脸部表情不再是铁板一块。我又问她:今天中午跟你说的手机、电脑开放时间,你考虑得如何?她说:我可以接受每天20分钟。但是,我需要解锁手机上的所有功能。我答应了。事情解决了。我明白过来,对于贝儿这样一个特别的孩子,我这个急性子要慢下来。她就是比别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消化负面情绪,也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当她不肯说话的时候,我要学会等待,等待跟她沟通的时机,去了解她行为背后的信念和目的。我还需要学会更好的倾听。这就是我的功课吧。虽然感觉做起来很难,面对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有时候会有被耗尽的感觉,但是谁让我们是坚韧的中年老母亲呢。

这一周的学习,还有一个部分我感触特别深的,就是别拿娃比来比去。我和几个一起学习正面管教的同学交流的时候,都回忆起童年时代父母嘴边一直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父母的本意是想树立一个学习的典型,想激励我们进步。但事实上,我们谁都没有被激励到,而是深深感受到了父母对我们的不认同,长大后对自我的认知偏低。这一次,我深刻的反思到,平时我自己也会无意识地提及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优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重蹈覆辙。我们在把娃进行比较的时候,对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意识到这一点后,当我听到先生提及别人的孩子如何如何时,我及时制止了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