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平天下与天下平
“平,造字本义: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象形字典》
在“第八章 静”中,我们论述了:万物都是由阴阳(二)化生、组成,相互冲撞的阴阳只有达到平衡(和,当然《道德经》里的和,不仅仅是平衡的意思)的状态,才能维持物的形态的稳定。比如,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水可以变成冰、变成水、变成汽;人只有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才能生存,温度过高、过低都不行。
人的生存,依赖于环境及自身生命中的各种因素,平衡在人可以承受的限界内,也依赖于这种平衡的长久稳定。平衡是物的形态能够稳定的前提,没有平衡,人就会随之变动不止,谈不上正常的生命活动,更谈不上目的的实现。比如,一个人想干点工作,但气温却在-5度和30度的两种状态中变动不止,这种气温的变动虽然也在人可以承受的限界内,但人必须要适时根据气温的变化采取应对措施(比如穿脱衣服),这时候人是无法安心工作的。
“平”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环境及自身生命中的各种因素,平衡在人可以承受的限界内,人可以籍此安稳地生活。二、人为了实现“环境及自身生命中的各种因素,平衡在人可以承受的限界内”,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如,平天下)。
所以,《大学》中的“平天下”,其对象,并非仅仅是人类社会,而是天下万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力也大幅提升,带来了生存环境前所未有的改变,能够威胁到人类存在的因素也随之出现,比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核武问题、气候变暖问题、人工智能问题等等。
立足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与天地万物产生,能够让彼此和谐共赢的互动,减少甚至杜绝害他害己的行为,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进步而来的,人类必须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中的“平天下”,也并非仅仅是庞大的体量,在宏大的格局中进行的事情,“平天下”的对象包括天地万物,“平天下”的主体自然包括平平常常的众生,“平天下”的过程自然也包括众生的日常行为。
通过正常的途径(合乎道的途径),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换取自己的所需,是生命目的的实现,也是最普通的“平天下”,因为,需要和行为(变化)根源于不平衡。
“天下平”是,环境及自身生命中的各种因素,平衡在人可以承受的限界内,人可以籍此安稳地生活。“天下平”是一种状态,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小小心愿的满足,大到天地万物的宏大格局中,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存。
return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