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工具书中的解释是: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可是我们在现实中,为什么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了,不是我们的生活不好,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幸福的标准越来越高了。
记得在我七八岁时,也就是八十年代中期,不小心在这儿暴露年龄了,我也就刚记事吧!按现在的说法,改革开放都好几年了,可那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只记得平时有白面馒头可以吃了,当然不是天天有,最好也就是隔天一次吧,肉只能等到重大节日才能吃到。最盼望的是过年,不单单是因为可以吃肉,还可以挣点零花钱或者糖果瓜子之类的解解馋。
大概记得只要一到过年,那都是急不可耐的要去拜年,可是大人非要等到快到中午才让去,至于理由已经记不清了。眼巴巴盼啊盼,好不容易熬到时间,只听父母一声召唤,那便急急如律令,一路奔跑速度七十迈,来回极快,只为了多跑几家,其实也挣不了几毛钱,大家都很穷,能给个一毛两毛的都是有钱人家了,大多数人家也就是给一颗糖两颗糖,偶尔会有大方的,给你抓一把,也就是四五颗罢了,得到最多的往往是自家种的葵花籽,自己加工着炒一下,放点盐,根本没有现在的什么五香椒盐原味等等各种名堂,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中是都要去的,当然是按亲疏远近的次序去的,拿的礼物也没有糖烟酒茶补品还用高档包装的,家家户户都一样,自家做的花卷、炸的油香、馓子、油果子等各装两三个,你家的拿到我家,我家的送到他家,无非就是换了个家庭,也许会给特别年长有地位的老辈们拿上一斤半斤最差的粗茶,但是对祖祖辈辈都熬罐罐茶喝的人来说,那已经算是豪礼了,虽然礼物不特殊,但是大家好像都很满足,都很幸福。最辛苦的要数我们跑腿的了,辛辛苦苦大半天,挣得三毛五毛的压岁钱又都让大人收走,转发给别人家的孩子了,等过完年,那些压岁钱大多数其实又回到当初的主人哪儿去了,当然我们是会藏下来一毛二毛的,有钱的感觉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豪情万丈。
在那个年代,一毛钱依稀记得能买到十多颗水果糖,二十根一米左右长的用玉米面做的空心糖杆,加了色素,很是好看,所以有一毛钱的人,绝对是小朋友心目中的王者,你说东绝对没人说西,你对谁不爽,想打一顿,也不用自己动手,挥手弹指间,七手八脚已经把那个倒霉鬼揍得鼻青眼肿了,可他还不愿意离去,因为你手里有资源,还很稀缺,你一发慈悲,赏他们半颗糖一节糖杆,那绝对是皆大欢喜,对你顶礼膜拜,明天别人有一毛钱了,你又成了跟班,小孩子没有仇恨心理,也不会觉得耻辱,反而觉得其乐无穷,那幸福感现在是怎么也找不到的!
九十年代初,北京举办了亚运会,那可是全国人民普天同庆的大事,百姓的生活是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只记得亚运会申办成功后,好像发起了全国人民捐款的倡议,我们学校组织学生捐款,说是自愿,不捐也可以,但班主任说了最少五毛,不捐不行,一个月的期限,放到现在似乎不值一提,现在那个孩子的零花钱不是几十上百,甚至更多,但在那个时候五毛钱却是天文数字,很多家长都不可能天天给零花钱的,就算给也是十天半个月给上一毛二毛的,那怎么办,班主任的话不能不听,而且是那么光荣的事,于是各显神通,偷家里的鸡蛋卖钱的,捡废品换钱的,也真是奇了怪了,现在到处都是废品垃圾,很多都能换钱,没人愿意捡了,那时候啤酒瓶都是稀罕之物,一个能卖二分钱,我记不清我是用什么办法挣得钱,反正是把家里的啥东西卖掉了,别的孩子都捐了五毛,但我捐了八毛,是全校学生捐款最多的十名学生之一,在全体学生前面被校长表扬了一次,那个幸福呀,整整幸福了一个学期才慢慢褪去……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改革开放都四十年了,我们也已过了不惑之年,当今社会已经高度发达,过去难以得到的东西好像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吃的喝的穿的种类丰富,一年四季都有各种水果,好像春种秋收也已经只是传说了,一切都让科技改变了,改变的生活十分美好,而幸福感却遥不可及了!
怀念过去,期待未来,不知道在改革开放五十年时,一切会是什么样子,幸福感能不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