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经营者的困惑,信息的闭塞
游戏规则:所有人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卡,任务卡上有若干项任务,完成每一项都有对应的积分,每组任务卡总分是100分。各组间不能交换任务卡,小组积分越高越优秀。游戏过程中,所有人不能站立,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各组之间距离也不远。
游戏开始,各个小组都开始埋头看向各自小组的任务卡,任务卡上指示,让我们以相同颜色的卡片拼每个组手上的目标图案。我们手上的卡片不足以拼成我们想要的图片,也没有所有要拼成的图案,必须要跟其他小组协调。每个小组不知道想要的卡片在谁手里,也不可能从一个小组就能借到所要的卡片,总而言之:资源极度匮乏,信息非常闭塞。
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所有小组的积分被助教记录在背对着我们的记录板上,教练让我们每组评估可以打多少分。
结果有点出乎意外,一个意外是:游戏结束后我们预估成绩是500分,除以满分700,预估达成率是72%,但是实际结果是396分,即达成率56%。
另一个意外是,当所有小组摊开自己的任务卡时发现,1、3、5组的任务是一模一样的,2、4、6组的任务是一模一样的,第7组竟然是总体经营组,他们的任务是协调其他各个小组完成目标,并拼出一个五角星,据说这个五角星只有调用到所有组的资源才能做到。所以第七组应该做的是,发号施令,让所有组听他统一指挥,充分沟通信息,就可以避免很多无用功。
理想的做法是把1组所缺资源全部集中到位,让其拼成一个图片后,给到其他同类组就可以直接得分,以此类推,只要保证1、3、5组完成任务,2、4、6也是如此。有限时间内,所有小组都能拿满分,前提是充分沟通,不可盲目领任务就走,各自为阵,组间竞争。
但是现实是,在资源稀缺的年代,每个组都嗷嗷对总部呼叫资源,总部成为一个临时借调地,左手拿着卡片刚要给这个同事,又并另一个隔得近的要走了,声音一环盖过一环,有些小组直接是扯着嗓子互相借调,被迫成为一种谁嗓门大谁强势谁就更占优势的局面。
总结:
1.信息闭塞
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哪里都在喊缺人,每个项目每个部门,即便是人数已经扩了一倍,但是仍然是感觉人手不够。中心拥有最多最全的信息,但迫于无奈地成为了信息的搬运工,喊得最凶的人未必是最缺的那个,如何摆脱情感的枷锁,建立理性有效的组织和策略?
受限的信息,以及没有经验告诉我们能不能完成的目标,当我们眼前只有芝麻,满地的芝麻,怎么才能知道哪里有西瓜?信息的不透明,让各组各自为阵,但是完全无私的公开透明,在实际生产中能成功吗?一个生态链上,如果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不公开不透明消息闭塞,就会导致其他所有环节失效,重新进入混乱局面。除却其他安全防范考虑,这种全局的高度和各个环节的高度共识,就是一个巨大挑战。
2.经验作用和视野角度
经验的多寡也决定着游戏的开展,院长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知道游戏的规则,尽自己最大的声音和魄力疾声厉色低地让我们安静,告诉我们,不要在那里一个劲的埋头拼了,你是永远拼不出来的,你必须跟别人合作,必须找到那个中间协调组!!
和君大课上有一次描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一个小孩在跟狗在院子里玩耍,镜头往外推进,原来这是一个电视机里放的画面,一个大人正在看电视,镜头再往外推进,原来这是一张明星片上的图案,一个老人正在拿着明信片,站在茫茫大雪的路旁一处邮箱,镜头再外推进,原来这是另一个老人的梦。位置决定了眼界,角度,风景,当我们看到一幅画面的时候,我们也许是别人眼中却另一番风景。
3.自信和乐观是群体无意识。
我们在自信和乐观上严重失误过几次,这个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第一次快速围成一个肩并肩手拉手的圆圈练习,我们认为只花费了三四秒的时间,但是教练说我们用了十几秒,预估和实际差距让我们不敢相信。另一个案例是这次的游戏,对结果我们自己评估出了72%的达成率,但实际只有56%的完成率。我们往往自信地认为自己做的很好,但是客观情况下被严重高估。这个让我想起了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做自利偏好。
4.夸大贡献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是,团体一员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对团队贡献,被称为夸大贡献。合作者容易处于一种当局者迷的状态,他们认为自己对功劳的评估合乎事实,实际上却夸大了自己的贡献。夸大贡献可能是因为人们将关注点集中在自己而非他人身上引起的,是自我中心主义的怪癖。在同一时间,人们只能将注意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于是我自己理所当然就成为注意的焦点,世界也被划分成两个彼此独立的部分:我怎么样与别人怎么样,出于自我中心主义,我们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我们却很难完整且详尽地评估其他成员的行为。这种注意上的不对称,就造成我们在评估贡献时会高估自己的功劳而低估他人的功劳。而且随着小组成员数量增加,想要清楚回答每个人的贡献将变得非常困难,此时我们也会收回更多的注意到自己身上,一次夸大贡献的程度就相应抬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