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理的绝地反击

第一章:出现危险信号

海川伫立在“天空之城”项目工地的楼顶之上,目光俯瞰着这片即将交付的住宅区。五年前,此处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如今,二十四栋高层住宅巍峨耸立。小区周边,湿地公园、商业配套设施、高铁站以及飞机场等一应俱全。身为项目经理的他,亲眼见证了该项目从图纸逐步演变为现实的整个历程。

“海川经理,验收报告都准备好了。”项目技术负责人老张走来,递给他一叠文件,“这次咱们又提前 2 个月完工,质量评分还是集团第一。”

海川接过文件,嘴角微微上扬。这个项目是他的第三个大型住宅项目,也是最为顺利的一个。团队磨合出色,各方配合默契,就连最难应对的监理单位都对他们赞誉有加。

“辛苦了,这段时间大家都熬了不少夜。”海川拍拍老张的肩膀,“等最后验收通过,我请大家好好吃一顿。”

回到项目办公室,海川刚坐下准备检查验收材料,手机响起。是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赵开的来电。

“赵总,您好。”海川接起电话,心中泛起一丝疑惑。平日里都是人事专员与他对接,赵开亲自打电话的情况少之又少。

“海川经理啊,项目快结束了吧?”赵开的声音带着刻意的亲切,“听说你们又提前完工了,真是辛苦了。”

“应该的,赵总。”海川谨慎地回答,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验收工作下周开始,顺利的话月底就能交付。”

“好啊好啊。”赵开顿了顿,“那个……公司考虑到项目结束后会有段空档期,想先跟你通个气。集团最近在调整组织架构,可能会对项目经理部有些……变动。”

海川的手指瞬间停住。他在这行干了十年,深知这种“通气”意味着什么。五年前他加入这家名为“鼎建”的建筑公司时,签的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公司要解雇他必须要有正当理由,否则就得支付经济补偿。

“赵总的意思是?”海川直截了当地问道。

“哎呀,别多想。”赵开打着哈哈,“就是例行通知一下。等项目结束,公司会安排评估,看看怎么调整最合适。你先忙验收的事吧。”

挂断电话,海川盯着手机屏幕发了会儿呆。他32 岁,在这家公司服务五年,带过三个大型项目,每个都保质保量完成。按理说,这样的员工应当是公司的骨干力量。但建筑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项目结束,人员调整。只不过以前都是针对劳务派遣人员,正式员工尤其是项目经理这个级别,通常会被安排到新项目上。

“海川经理,您没事吧?”助理小陈探头进来,见海川脸色不对,关切地问道。

“没有。”海川收起思绪,挤出一丝笑容,“验收材料都准备好了吗?”

“都在这儿了。”小陈放下一摞文件夹,“对了,财务部刚才打电话来,说这个月的报销流程有变化,需要您亲自去公司一趟。”

海川皱起眉头:“以前不都是你负责对接吗?”

“说是新规定,项目经理级别以上的报销必须本人到场签字确认。”小陈无奈地耸耸肩,“好像是审计那边要求的。”

海川点点头,心里却拉响了警报。项目收尾阶段突然改变报销流程,加上赵开那通含糊其辞的电话,种种迹象都表明公司正在为某些变动做准备。他打开电脑,迅速搜索了《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款,特别是关于经济补偿的部分。

“五年工龄,如果公司单方面解除合同,应该支付五个月工资的补偿金…”海川喃喃自语,随即苦笑了一下,“前提是他们愿意按规矩来。”

第二章:公司的刁难

验收工作比预想的还要顺利。开发商对工程质量极为满意,监理单位也痛快地签了字。按惯例,项目结束后公司会举办庆功宴,表彰优秀员工。但这一次,海川等来的只是一封简短的邮件,通知项目经理部解散,人员待命。

更奇怪的是,公司突然调整了绩效考核标准。以往项目经理的考核主要看项目完成情况、质量安全和成本控制,现在却增加了一条“客户满意度”,而且权重高达 40%。

“这太荒谬了。”项目经理部的预算员老李愤愤不平地说,“客户满意度怎么量化?全凭他们一张嘴说。”

海川没有接话。他明白这是公司开始施压的第一步——通过调整考核标准,为后续动作做铺垫。果然,第二个月发工资时,他的绩效奖金被扣了 30%,理由是“有业主投诉沟通不畅”。

“哪位业主?什么时候的事?投诉内容是什么?”海川直接找到人力资源部质问。

负责接待的人事专员小王支支吾吾:“这个……是赵总亲自批示的,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

海川要求查看投诉记录,得到的回复却是“内部资料,不便公开”。他当即写了书面申诉,要求公司提供具体依据,否则将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

申诉信递交后的第三天,公司突然派来一个所谓的“项目督导”——一个刚毕业两年的年轻人,名义上是来“协助过渡”,实际上却处处干涉海川的工作。

“海川经理,赵总说这个月的进度报告格式要改,您得按照新模板重新做一遍。”年轻人小刘推了推眼镜,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海川看着手里已经完成的报告,强压着火气:“项目都结束了,还要什么进度报告?”

“流程要求嘛。”小刘不以为然,“赵总说,这是为了公司规范化管理。”

类似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莫名其妙的加班要求、突然变更的审批流程、毫无意义的重复工作……海川渐渐明白,公司是在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逼他自己提出辞职。

最过分的是,公司开始频繁安排他出差,而且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会议。有一次,竟然让他飞往两千公里外的城市,参加一个与本职工作毫无关系的行业论坛,只因为“公司派不出其他人”。

“海川经理,这次出差回来,您的报销单有点问题。”财务部的小张一脸为难,“酒店发票不符合新规定,餐费也超标了,这部分恐怕不能报。”

海川盯着那张被退回的报销单,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十几个“问题点”。同样的酒店,同样的餐标,上个月还能顺利报销,这个月就突然不行了。

“新规定是什么时候发布的?”海川冷静地问。

“上周三的邮件。”小张递给他一份打印件,“赵总特别强调要严格执行。”

海川接过文件,发现所谓的“新规定”竟然是对他一个人的特别要求——其他同事的报销依然按照旧标准执行。这已经不仅仅是刁难,而是明目张胆的歧视了。

当晚,海川约了大学同学老周喝酒。老周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专攻劳动法。

“典型的逼退套路。”老周听完海川的遭遇,一针见血地指出,“调整考核标准、增加不合理工作负担、制造不友善工作环境…这些都是公司为了规避经济补偿常用的手段。”

“那我该怎么办?”海川灌了口啤酒,感觉胃里火烧火燎的。

老周推了推眼镜:“首先,收集证据。所有的邮件、通知、工作安排,能保存的都保存下来。其次,不要主动提出辞职,无论他们怎么刁难。最后,如果他们要调岗或解除合同,必须要求书面通知,并明确理由。”

“如果他们就是不按法律来呢?”

“那就劳动仲裁见。”老周笑了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定情形,否则就是违法解除,要支付赔偿金。你这情况,至少能拿到 2N。”

2N,也就是十个月的工资。海川在心里算了笔账,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第三章:公司布置陷阱

从老周那里取经回来后,海川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证据。他把所有工作邮件备份到私人邮箱,重要通话都录音,不合理的安排一律要求书面通知。同时,他表面上依然尽职尽责,对公司的刁难不露半点怨言。

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公司似乎也意识到小打小闹对海川不起作用。于是,更大的动作来了。

那天下午,海川被叫到总经理办公室。除了总经理王志强和HR 总监赵开外,法务部的负责人也在场。这阵势让海川立刻警觉起来。

“海川经理,坐。”王志强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脸上挂着公式化的微笑,“今天找你来,是有个重要决定要通知你。”

海川坐下,不动声色地打开了手机的录音功能。

“公司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王志强慢条斯理地说,“考虑到你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决定调你到西南分公司,负责那边的工程管理工作。”

西南分公司位于一个偏远省份的小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艰苦。更重要的是,那边目前只有一个很小的在建项目,根本不需要海川这个级别的项目经理。

“这是调岗通知。”赵开推过来一份文件,“薪资待遇不变,下周一报到。”

海川扫了一眼文件,发现所谓的“工程管理工作”实际上是个虚职,连具体职责都没写清楚。更可笑的是,文件上还特别注明“不接受视为自动离职”。

“王总,我能问几个问题吗?”海川保持着职业微笑。

“当然。”王志强点点头,眼神却飘向了法务负责人。

“第一,这次调岗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第二,西南分公司目前只有一个在建项目,且已经配备了项目经理,我去那里的具体职责是什么?第三,为什么这么突然,连工作交接的时间都不给?”

会议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王志强的笑容消失了,赵开不自在地调整了一下坐姿。

“这是公司战略调整的需要。”王志强生硬地回答,“具体工作安排到岗后会通知你。至于交接,你这段时间不是已经没什么具体工作了吗?”

海川注意到,法务负责人一直在观察他的反应。显然,公司已经为可能的劳动纠纷做好了准备。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海川不慌不忙地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次的调岗,既没有与我协商,又实质性改变了工作地点和内容,我认为这不合法。”

法务负责人的眉毛挑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海川这么懂法。

“海川!”王志强突然提高了声音,“你这是不服从公司安排!公司有权根据业务需要调整员工岗位!”

“王总,我完全理解公司的难处。”海川平静地说,“但法律有明确规定,调岗必须具有合理性。从一线城市到偏远地区,从核心项目到边缘岗位,这明显超出了合理范围。如果公司执意如此,我只能理解为这是变相解除劳动合同。”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王志强的脸色变得很难看,赵开不停地擦着额头上的汗。

“你这是在威胁公司吗?”法务负责人终于开口了。

“不,我只是陈述事实。”海川站起身,“如果公司坚持这个调岗决定,请出具正式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并注明理由。否则,我明天还是会来现在的办公室上班。”

说完,海川礼貌地点点头,转身离开了会议室。他知道,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第四章:解除劳动合同

不出所料,第二天海川刚到公司,就收到了正式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理由赫然写着“不服从工作安排,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

“根据《员工手册》第 25 条,公司有权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且不支付任何经济补偿。”赵开亲自来送通知,脸上带着胜利者的微笑,“请你今天内办好离职手续,交还门禁卡和公司财产。”

海川仔细阅读了通知书,确认公司确实是以“严重违纪”为由单方面解约,而且特别强调不支付补偿金。这正是他预料中的最坏情况,却也给了他最有力的反击武器。

“赵总,我不同意这个解约理由。”海川平静地说,“公司昨天的调岗要求本身就是违法的,我拒绝违法调岗不构成违纪。如果公司执意解除合同,我将申请劳动仲裁。”

赵开的笑容僵住了:“海川,别把事情闹大。公司已经仁至义尽了,给你留了体面离开的机会。”

“体面?”海川忍不住冷笑,“五年来我带的项目为公司创造了上亿利润,现在用这种手段赶我走,还叫体面?”

“那你想怎么样?”

“很简单。”海川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清单,“第一,出具真实的解除合同证明,不得记载对我不利的虚假信息。第二,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五年工龄应该是五个月工资。第三,补发被无理扣除的绩效奖金。”

赵开像看疯子一样看着海川:“你做梦!公司绝不会开这个先例!”

“那就仲裁见吧。”海川收起文件,“顺便说一句,昨天的谈话我有录音,调岗通知我也有原件。哦对了,过去三个月公司对我的所有刁难,我都保留了完整证据链。”

赵开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匆忙离开后不久,海川就接到了王志强的电话,语气明显软化了。

“海川经理啊,何必闹到这一步呢?”王志强试图打感情牌,“公司培养你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这样,我个人做主,给你三个月工资的补偿,大家好聚好散,怎么样?”

“王总,不是钱的问题。”海川坚定地说,“我要的是一个公道。五年服务换来的是不实指控和违法解雇,这对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都是不可接受的。”

“那你到底要多少?”王志强终于撕下了伪装。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是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也就是十个月工资。此外,还有被扣的奖金和未休年假的补偿。”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海川,你确定要跟公司撕破脸?建筑圈子就这么大,传出去对你没好处。”

“王总,您这是在威胁我吗?”海川故意提高了声音,“我们的通话正在录音,这句话在仲裁庭上会很有意思。”

王志强啪地挂断了电话。海川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第五章:公司阴谋的破产

劳动仲裁的过程比海川想象的还要顺利。他准备了完整的证据链:从公司开始刁难的第一封邮件,到不合理的考核标准变更,再到违法调岗的通知,最后是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文件。更重要的是,他手上有几段关键录音,包括王志强那句带有威胁性质的话。

公司的法务团队试图辩解调岗的“合理性”,声称西南分公司需要海川这样的资深人才。但当仲裁员问及为什么新岗位的职责描述如此模糊时,他们哑口无言。

至于“不服从工作安排”的解约理由,海川的律师老周一针见血地指出:“用人单位的管理权不是无限的,违法调岗本身就不产生效力,员工有权拒绝。”

最致命的是,海川提供了其他几位项目经理的岗位和薪资情况,证明公司对他的调岗明显带有惩罚性和歧视性。

仲裁结果毫无悬念:鼎建公司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判令支付海川十个月工资的赔偿金,补发被扣奖金,外加未休年假的三倍工资补偿,总计近40 万元。

裁决书送达那天,海川特意穿了五年前面试时的西装,精神抖擞地来到公司办理最后的手续。前台小姑娘看他的眼神充满了敬佩,几个项目经理部的同事偷偷给他竖大拇指。

赵开黑着脸亲自接待了他,递过来一张支票:“你赢了,满意了?”

海川仔细核对金额后,微微一笑:“赵总,这不是输赢的问题。我只是维护了法律赋予每个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别说得那么高尚。”赵开压低声音,“你知道这个先例一开,公司要损失多少钱吗?其他项目结束的员工都会效仿你。”

“那就按法律该给的给。”海川收起支票,“员工不是耗材,用完了就扔。五年服务,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这才是真正让公司损失的原因。”

走出公司大门时,海川回头看了一眼这座他曾奋斗五年的写字楼。阳光照在玻璃幕墙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他没有想象中的如释重负,反而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情绪。

手机响了,是老张打来的:“海川经理,听说你赢了?太解气了!公司这帮人就是欠收拾!”

“老张,这事到此为止。”海川轻声说,“大家都不容易,以后还要在这个行业混。”

“那是,那是。”老张顿了顿,“对了,有家新成立的开发商在找项目经理,点名要‘天空之城’的原班人马,待遇比鼎建高 30%,你有兴趣吗?”

海川笑了:“让我先休息一段时间吧。这五年,太累了。”

挂断电话,海川深吸一口气,大步走向地铁站。他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远未结束,而这一仗的胜利,将让他以后的路走得更稳、更自信。

第六章:新的旅程

三个月后,海川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来自鼎建公司的竞争对手“翱翔集团”的 CEO 亲自打来的邀请。

“林先生,久仰大名。”电话那头的声音沉稳有力,“听说你在鼎建的‘漂亮反击’,我们很欣赏这种既懂专业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原来,劳动仲裁的结果在业内小范围流传开来,不少公司都听说了这个“让鼎建吃瘪”的项目经理。华筑集团正在筹备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急需海川这样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

面谈非常顺利。华筑不仅提供了比鼎建高50%的薪资,还承诺项目结束后无论是否续约,都会按法律规定给予合理补偿。

“在我们这里,员工价值是用专业贡献衡量的,不是靠克扣补偿金省出来的。”华筑的 HR 总监如是说。

签约那天,海川在新公司的落地窗前俯瞰城市全景。五年前他刚加入鼎建时,也曾站在类似的窗前憧憬未来。如今绕了一圈,他不仅找回了职业尊严,还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