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无问西东》这个片名,感觉有点怪怪的,不知他到底讲叙了怎样的故事。放假了,放松心灵看场电影。电影中的故事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作者塑造的人物身上发生的喜怒哀乐的情节。常言道:无巧不成书,电影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在留下一半感动的同时存有内心的清醒。
每到假期时,我总会看一两部喜欢看的电影,写一点儿自己的感想与触动,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增添一些绚丽色彩。不汲汲于新剧和大片,也不去为获取谈资而付费观影,什么时间能免费看了,闲下来喝杯茶,静静看、慢慢品,随君悲欢离合,为卿立言不觉夜深。其实论说电影中的人和事,也是在诉说自己的真心。毁誉随风,唯从真心,无问西东。
言归正传,《无问西东》先解下题,这句话出自清华大学的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校歌创作于1923年,此时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西方思想与文化同中华传统文化碰撞交融,清华大学作为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其作用是重要和独特的。无问东西、兼容并蓄,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电影中对无问西东做了新的阐释:无问西东,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这里的西东既可指方位,寓意外在的一切,也可以寓意与真心相违的外在环境。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但丁也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是方言版说的给力:不管它三七二十一,愿咋咋地!无论是古与今,东和西的哪个版本都能透出率性的本真初心和执著向前的那股韧劲。
《无问西东》中讲了四个不同时代的故事,看似彼此独立,但确前后发展相关联,有内在发展脉络和核心价值判断。四个不同时代的故事,展现了清华学子在面对内心的困惑、彷徨时的不懈探索,展现出面对个人发展和民族危亡时的决择与担当,展现了为爱的人付出无畏和为祖国奉献青春的无悔,记录了当代公司白领阶层的尔虞我诈和真心觉醒。
吴岭澜教授在听了印度诗人泰戈尔在清华的演讲后,茅塞顿开,明白了什么是内心的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恼,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就是真实。他果断弃理从文,从忙碌的充实中抽身出来,遵从自己的内心,发挥自身的优势——语言文学哲思的方面,并把泰戈尔的诗和这一思想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们。
沈光耀是在西南联大时吴教授的学生,他是出身武将世家的富贵子弟,但他身上没有一点点纨绔子弟的习气,在他身上有满满的正能量:乐于助人,有孝心,学习认真,有爱好(画画,光耀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心动的瞬间倾注笔端画在纸上)。美军教官的那番话对他触动很大: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他本可以按照母亲的叮嘱和安排,上好自己的学,不求功名利禄的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但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眼看同胞在日寇飞机轰炸下家破人亡,他违背了父母的意愿,毅然决然的参加了空军。沈光耀冒着飞机被击落的危险为避难的孩子们空投食物,践行着自己的无畏和同情。当看到嚣张的日军飞行员一架架的击落我方飞机时,沈光耀与敌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两机相向而击,日飞行员被击毙,而光耀的飞机也燃油耗尽,他是有机会跳伞逃生的,可是却选择了驾机撞向敌舰,与敌同归于尽。那一句:妈,对不起!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忠孝难两全,也许是视死如归者最大的遗憾!那个时代,有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投身沙场,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还,“日寇不灭何以为家”,送亲人上战场,只为打东洋保家乡。清华校长梅贻琦将儿子与女儿都送去参军到一线抗日,有位农村妇女将自己的丈夫和五个儿子都送去当了兵……,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将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进行到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