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分享的内容是《大秦帝国》第一部第二章国耻昭昭的下半部分。
上次讲到,秦王得知六国分秦的消息,迅速做出了应对的措施,包括拘捕六国商贾控制舆论、派使者去游说六国重臣以瓦解联盟。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
第二章的第四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秦国太后出场,为响应秦王分化六国联盟的募捐,秦太后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甚至包括秦太后的标志性金钗和逝世夫君为自己定做的玉枕。可谓是为了国家毫无保留。后面紧接着提到赵国向戎狄派出密使,精明的国君立刻反应过来是六国欲挑起秦国内乱,使之内忧外患。在向嬴虔详细了解戎狄情况后,秦王决定派五万兵马趁着戎狄和六国双方等待时机的空隙先发制人解决内部隐患。
秦太后捐出象征太后身份的金钗和先夫所送陪伴自己多年的玉枕,这对于一个失去了夫君的寡居女人而言几乎是自己的全部了。作为秦国太后,她有作为一国之母的责任;作为一个普通母亲,她愿意为自己的儿子付出一切。想起电影《一九四二》中提到蒋介石为了支持抗战,愿意每顿减少两个菜,与秦太后相比,让人不禁唏嘘。
在收到赵国使者前往戎狄区域后,秦王的反应速度惊人,“几百年兴亡证实,没有内乱,一个大国很难崩溃”,这个认知背后既有苦读的积累还有王者的格局。在提到戎狄事务时,左庶长从历史背景到现状到对隐患的分析,不仅逻辑清晰还能给出戎狄兵力的数量预估。当今对于自己行业有过深度调研的人应该也能达到这种效果,区别不过是用心程度而已。虽然景监和嬴虔都是能臣,但最后的应对措施却仍是秦王提出,在这里看来,秦王的谋略还是下面的臣子不及的。除了谋略,这里再次显示出了秦王的胆识:“不战则已,战必全胜”。在危急时刻,既然要打时间差,就要速战速决,给嬴虔以精兵、重兵,迅速解决戎狄隐患,即使自己可能陷于危急之中,他也要赌上一把,只要六国不同时出击,秦国之危可解大半。
第五节讲的是秦王刻国耻石的故事。秦王嬴渠梁与护卫黑伯来到石工白驼处,请白驼刻了“国耻”两个大字的石碑,回到宫中,秦王亲自断左手两指,用鲜血描摹石碑上的字,六国围秦之困,是秦之大耻,多年战乱秦人穷困潦倒,是秦之大耻,他嬴渠梁断指以鲜血为誓,要带领秦人走出困局。景监也要出发出使六国了,秦王派自己的小妹隐藏身份随景监出使,带着秦国的希望,秦王送走了景监。
为国耻石单开一节来讲述,一方面是为了突出秦王救秦的意志,另一方面,通过对石工白驼的生活状况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秦国底层民众的艰难。
这里提到秦王派自己的妹妹随景监入六国,却为妹妹捏造了一个黑伯长孙的身份,可见作为君王,他即使很欣赏和信任景监,但景监带着救国的唯一希望,嬴渠梁不得不谨慎。派妹妹历练不过是个幌子,他需要绝对可以信任的人加一份保险。
第六节回到魏国大梁六国会盟,会盟议事完毕魏国举行了大型围猎。围猎前夕,魏王与臣子熬夜商议围猎事宜,庞涓对于六国灭秦有建议,魏王置之不理。围猎当天,魏国欲让伐秦时不出兵力的齐国提供物资和钱财,齐王却言有物无钱。魏王借此炫耀了一番魏国王室的奢华,齐王不卑不亢地表示:“国宝者,国家之栋梁之才也”,并列举了一些齐国的名将及其功绩,对于财物,齐王认为“财货应交于商人,换来粮食兵器充实国力”。魏王尴尬,大家不欢而散。
突然由秦的困顿穷苦转为六国围猎的热闹华贵,特别是魏王的奢靡作风简直和秦国像是两个世界。这场财富较量也让人有些难受,魏王不想听国事,只愿享受,即使被齐王的“国宝”论搞得挺尴尬,但毕竟本国的实力在这里,他心里也许还有些不屑:没有我国有钱才拿那些人才、道理出来说事,其实还是一个穷鬼。这一节的魏王,上将军奏事他不理,丞相濒危献计也不理,十足的纨绔子弟形象。出场的另外两位国君结合前面的情节看,赵王根基不够,更像将领而却王的稳重,齐王看似求贤若渴但城府不深,有些书生味道。
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接下来是景监在魏国安邑游说的经历了,里面提到的许多人有着颇深的城府却揣着赤诚的理想,我一向很欣赏这种手段复杂志向单纯的人才,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修炼成这样的人。祝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