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知道我的很多读者都是妈妈,我也知道我写的育儿类文章相对受欢迎一些,但是最近我很少写育儿,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小茗表现还算正常哈。
一般出现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掉问题,我才会有话题可写,当然,我情愿写不出,也并不希望他出问题,但这是不可避免的。
孩子的成长之路,如果能够完全按照大人的设定去走,会怎么样?社会可能就不会进步了。
看到一位朋友说自己单位的老领导对他说:社会之所以进步,就是因为有一大批不肯“听”父母话的孩子。
这样一说,是不是有了“不听话”的孩子我们反而要高兴呢?
当然不是。
这个“听话”,是指为了讨好父母隐藏自己的天性,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坚持。
但“不听话”却并不是指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不听别人的建议。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见识,他的认知,他的分析能力,都还是远远不如大人的,所以所谓的顺养,到三岁就可以了。
三岁以上,小事可以让他试错,让他品尝一些失败的滋味,不至于盲目自信。
但很多“大事”还是要家长帮他做决定,正确的三观还是要靠家长塑造,好的习惯还需要家长来正确引导。
02
比如小茗最近围棋下到四级,成了班上级别最高的小朋友,得到老师的表扬后,他就开始骄傲起来,有些想偷懒。
其实自从上次带他出去旅游缺了一节课,就感觉他有些吃力,虽然后来又找老师补上了,但因为这一期的课程难度加大了,有很多定式都比较复杂,不用心好好记,上课就会摆不出来。(围棋定式是指在博弈局部战斗中,用最稳妥的顺序,而且能经得住以后的检验,从而被固定下来的下棋方法。)
现在暑期期间他晚上六点开始上课,我六点半才下班,每节课都会缺半节,慢慢的我已经跟不上他学习进度,辅导不了他了,只能在课余多督促他练习。
前两天,我提醒他在棋盘上摆一摆定式,他想玩儿不想摆,就不耐烦的说:“已经会摆了。”
“可是你上次课堂上摆的不是很熟练呀。”我说。
“妈妈,你怎么不摆呢?你摆的还不如我呢?”
我这人慢热,嘴巴又笨,遇到反驳总是会先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所以他这样一说我一时语塞,觉得“己所不欲,强施于人”确实有些不妥,也不好强求,只好让他暂时玩儿别的去了。
后来我一边自己练习摆那些定式,一边又总觉得哪里不对,虽说我一直赞成和孩子一起成长,但并不是落实在这些细节上面,而是指精神上共同进步。如果事事都和他一样做,精力跟不上不说,当我做不好的时候,他也有了不做的借口了。
大概是前几天的狡辩得了逞,昨天让他睡觉的时候,他又反驳我了:“妈妈你都没睡。”
我只好跟他解释:“妈妈还有事情没做完,做完就睡。”
没想到他拿话堵我:“你总说对待别人要宽容,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为什么你不睡却要我睡?坏妈妈”
看着他结结巴巴(他经常结巴)又伶牙利齿,真想抽这熊孩子啊。
我严肃的跟他说:“妈妈是成年人,你是小朋友,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一模一样。即使同样是小朋友,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一日事一日毕’也是妈妈做事情的原则,如果今天的事情不做完就会积累到明天。你今天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而且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如果晚睡对身体不好。”
我又跟他说:“妈妈曾经告诉过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先问问自己这样做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好的,对的就去做,不对的就不做,而不是先去和别人比,看别人怎么做。
你很聪明,知道动脑筋找理由反驳妈妈,但是我们的聪明要用对地方对不对?如果我们的聪明用在学习上,会让我们进步更快;但是如果用在做不对的事情上面,用在钻空子拒绝学习上面,就会阻碍我们变得更优秀。”
他乖乖的上床睡觉了。
03
看到一篇文章,观点是说:很多人的聪明,都用在了守护边界、阻挠自己进步上面了。
想想,确实如此。
比如现在很多的“健盘侠”,总是在网上“找茬儿”,很多时候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眼光”,挑起毛病来总是“快、准、狠”。如果他们将自己的眼光用在发现别人的优点上,将自己的聪明用在学习别人的长处上,何愁自己不优秀呢?
上一篇文章写亦舒,有好几个读者跟我私聊,说我不了解真实的亦舒,她并不像自己书中的“亦舒女郎”那样豁达洒脱,也有种种不堪的狗血人生,做人三观不正。
其实我对亦舒的真实生活没有兴趣,她的三观或许不正,但她小说传达的三观却是很正。我们也承认“亦舒女郎”姿态漂亮,努力去做就好,至于作者,最本职的工作是写出好的作品,她本人对我(和大众)的影响,根本不如她的作品。
同时换一个角度想,亦舒频频写出“亦舒女郎”那种人设,不正因为她认同这种三观吗?她也觉得那样好,或许也在努力那样做,但做不到或者还没做到。不是正像我们每个普通人吗?在成长中不停的和自己的惰性、本能、脆弱、无力感对抗。
04
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很喜欢一个作者的文章,觉得他很正能量,但是加了微信后,跟他说话他总是不回,觉得很受伤,不想再看他的文章了。
我说你觉得他人不热情,可以不和他做朋友,但如果你觉得他的文章好,为什么不看呢?不看不是自己的损失吗?
在众多的公众号中,和菜头的虽然很出名,但说实话,我并不喜欢他的风格,也不喜欢他在留言区怼人的方式,但我还是会偶尔看看他的文章,能够做到他这个级别,纵然有怪癖,也是瑕不掩瑜,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因个人主观的喜好去否定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做法其实很幼稚,不过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如此。在做决定和选择时,总是让情绪占了上风。
我记得有次想要买手机,朋友都向我推荐华为的,说在国产机中算是性价比高的,可我当时有个不喜欢的人曾在华为工作过,我就本能的抗拒这个牌子,说什么都不愿意买。
今天看到“自我设限”这个词语,想想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都给自己的行为设了限制:有的人在交朋友的时候,总是条条框框的列出很多条件,非某类人不结交;有人因为某个人物便拒绝看某本书;有的人甚至“恨屋及乌”......
生活中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以为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其实退一步看,往往是因为我们边界感太强,包容性不够强。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聪明,应该用在甄选有用的东西上,而不是挑剔无用的东西上面。我们的精力,应该多放在吸取精华上面,而不应该放在批评糟粕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