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本书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第七章“学校的影响”。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了解儿童真正的兴趣,并对他发生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面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第一节,教育的变革。
这一小节让我了解到以前的教育主要是有父母担起对孩子们教育的责任,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随着社会不断的变化与发展,需要学校来减轻父母的负担,从而让父母可以能继续自己未完成的工作,便有了学校。
第二节,教师的角色
在这一小节里,看到了很多例子都是我们现实当中常常碰到的。
例子:常常有父母述说,某个问题孩子在家中一点儿都不惹麻烦,可是一到学校,问题便来了。我们会因此而猜测,这个孩子在家里可能觉得自己所处的情境特别舒适。在家里,他不必接受考验,他发展中的错误也不会表现出来。可是,一到学校之后,他不再受宠爱了,他觉得这个情境对他来说是一种打击。所以就会惹些麻烦,吸引教师的关注。
尤其是放宽二胎、三胎政策后,有更多的孩子(这里指的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因为弟弟或妹妹的出生而有了一系列家长认为的问题出现了。其实这也是一个道理,因为孩子感觉到家里人都把对他的爱与关注给了二宝或三宝,因此开始出现一些反抗或叛逆,甚至出现欺负弟弟妹妹的情况。
那么我们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绝不能只是训导和惩罚学生。假如一个孩子到学校后,发现自己很难和老师或同学沟通来往,教师对待他的方法就是批评或责备,这只会让他有充分的借口来讨厌学校。
如果教师能够多一些鼓励与激励,孩子们就不会讨厌学校,不讨厌学校了,就不会出现不愿意来校上课的情况。
而我们教师想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就必须先了解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并设法使他相信他在这种兴趣以及其他兴趣上都能获得成功。这也是一种增强自信的方法。
书里写到:教师教授课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生活中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连,使孩子们能够看出这种教导的目的和他们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因为经过多年来的教学,我一边教一边反思,发现我们直接讲教材的话,会抹杀了孩子们独立思考和想像力;若是只是让他们自己思考,同学间交流、讨论,对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来说等于没学。最后通过整合,把这两种授课方法同时运用,达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第三节,课堂上的合作与竞争
在这一小节里,也充分体现了大多数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成绩,若孩子成绩考差了,在家会挨父母骂,若教师在学校也只是会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必定是非常丧气的,这是连续两次遭受惩罚,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别说是孩子了,就连是大人若是连续遭受两次批评,都会很丧气,更别提孩子了。
在这里,我有了深刻的反思,每次考试完,我会更加注意对孩子说话的语气,会多点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孩子。也会多点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学会从孩子的身上发现闪光点,进而称赞他的闪光点,让孩子自信起来,并把这份自信引导到学习中。
阿德勒说:为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让孩子们自我管理班级是通用的方法。但他认为,使用这种方法必须慎重,孩子的自我管理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并保证孩子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否则,我们便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重视自我管理,会把它当成一种游戏。结果,孩子会比老师更严格苛刻。他们也可能会在班会上为自己争取利益,与别人吵架,吓唬别人,或争夺权位。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时,老师应该先观察并给予建议。
的确如阿德勒所说的,若老师在孩子的自我管理中没有提前进行指导,那么班级里的班长、副班长就会有一种“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感觉,批评同学比老师批评的还狠,久而久之没有同学敢与之为友。这也是给我们教师一个提醒,要提前介入到孩子的自我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