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活着的历史

        历史一半埋在地下,一半留在纸上。这是很多人的认知。

        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时,我们得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体验,由景触情,会努力从光与影、明与喑、瓦与砾中刨出点历史的印记,哪怕一段流传民间的故事也行。

          王小波曾求学海外,到过欧美的很多城市。对欧美的建筑印象深刻。比如,走在罗马城的街头,古罗马时期的竞技场和中世纪的城堡都在视野之内,让人仿佛置身于几十个世纪的历史之中。巴黎市中心周围是漂亮的石头楼房,可以在铁栅栏上看到几个世纪之前手工打出的精美花饰。英格兰的小城镇保留着过去古朴的风貌,而剑桥大学建在五六百年前的石头楼里。

        与欧美相比,当年的北京城旧建筑保护的没那么好,还盖了很多新楼,城市的历史在建筑中是保存的不大好的,建筑又关乎外界对一个城市的初印象。

        北京城的城墙没能保存下来,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这在北京城的历史景观里终归是缺失的部分。可是,缺失的部分印证了历史的残酷。北京城里夹杂在摩天大楼间的背街小巷,虽然有些杂乱,有的巷子还有砖砌的简陋公厕,胡同里有人穿着睡衣晃出晃进,但是这就是完整的人文景观。如果尽善尽美,看不见一丁点儿市井气息,那么北京城就不是北京城了。如果北京城的四合院也象英格兰的房子一样保存着完好的外观,那么看到这些房子的人也不会全然领会“民族融合”的要义。

        自然景观受之于天工造物,奇巧自美于世间。人文景观成就于时代演变,存在便是传世佳作。


北京城市风景(网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