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民国时期,零碎的白银退出了历史舞台,日常交易的货币变成了铸造精美的银元,一枚重量有26—30克。即便是1935年,民国政府改革币制,发行法币,废两改元。但随着货币超发、通货膨胀,法币越来越不顶用,明显不如银元购买力强,受认可度程度高。
在动辄以万为单位来判定收入水平的今天,民国时期,坐拥一万元大洋属于什么水平阶层呢?
探讨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一看当时社会的物价水平,二看居民百姓的收入水平。民国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一直处于动荡不定的状态,因此物价水平也起伏不一。
当时社会上有句谚语:战前一头牛,战后一粒米。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连乞丐都拒收千元以下的法币,足见通货膨胀的厉害了。所以这里的讨论范围把时间限定在20世纪20—30年代这20年的时间里。
以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为例,1919年1月,陈独秀还没离开北大,他的收入是月薪300元,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月薪120元,图书馆助理员就只有8块大洋了,旅食京城,居大不易啊。1937年上海电车公司一名普通电务员的月工资是20元,天津铁路局工人最高月工资仅60元。
总之,民国时期从事脑力劳动的职员、教师、编辑、医生们的月工资一般可以达到100—200元的水平,比月工资10—20元的工人、店员明显高出数倍,这也反映出民国时代对脑体劳动的价值标准。
多数情况下,民国工人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庭所需的最低生活费用。20年代初,北京一个四五口之家,每年的伙食费至少要130元以上,但八成以上的工人年收入只有60—100元,因此要维持这个家庭的正常开支,家中要有两个人出来工作。
对于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图个温饱已经相当不错了,至于服装的添置简直是一种奢望。据统计,1928年北京工人家庭每年用于服装被褥的开支仅为13.8元,人均拥有的四季新旧衣裤只有7件。
从民国时期的物价还有百姓收入而言,一万大洋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