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把二看成三的智慧,是我们在”解决“与”不解决“之中,找到一条”二合一“的途径,即为”化解“。
遭遇问题,马上动脑筋,要想办法解决,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也显得十分积极,然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弄得大家越来越忙碌,并不合乎管理所要求的“省力化”,后遗症的严重性,想起来相当可怕。
垃圾清理的越快速,大家便放心地制造垃圾,使得垃圾的消除,处理更为困难而吃重。
资讯的录制越来越方便,大家只看题目。不看内容,反正复印回来,再慢慢阅读,结果只复印不查阅,造成资讯泛滥,徒劳增加复印和存档的成本,却无实际的效用。
发现问题时:不妨先想“不解决行吗”,如果不解决比较好,让大家的心思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面,比较容易对付,那就“明明能够解决,也要装糊涂,尽量拖延”。中国人常常提醒自己“无以为继”,所以采用善门难开的策略,极力控制自己不要首开恶例,其实最大的用意在防止后遗症的产生。
对于问题,有答案上司却不说出来,只是把问题丢给次一级的人员去研究,一方面表示主管重视部属,看得起部属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考验部属如何因应?是不是公正合理?会不会站在上司的立场,也替上司想一想?中国人的交互主义,一切将心比心,彼此彼此,上司尊重部属,部属也为上司设想,这样问题就化解了一大半了。上司提问题,部属找答案,所找的答案符合上司的立0场,上司可以同意。
化解的作用,在于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是解决问题于无形。因为有形的解决会产生后遗症,让大家更伤脑筋。无形的解决,大家找不到继续攻击和联想的着力点,后遗症就比较少。
让部属提答案,主管冷眼旁观,一方面看提答案的人,心态如何?一方面哪些人蓄意中伤,恶意批评,一下子把所有存心不良,观念不正确的人都抓出来,是不是在“人”的方面,化解了不少障碍呢。
部属找到答案,上司表示同意,并问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可以落实答案的实施? 部属收到尊重,只好推心置腹的进行分析,指出最难突破的难关在哪里,最好怎么办才能事半功倍,又减少若干可能产生的后遗症,答案妥善,过程简便,增加 “化”的效果。 问题由大变小,由小变了,大家多花一些时间在预防性思考和化解性考虑上面,就可以少花费一些时间在那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奔命,而且往往徒劳无功。
化是没有功劳的,一切归于无形,哪里有什么功劳,配合化解而不解决的运作,组织可以做到下述三点:
1)重视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看重解决问题的人,把问题找出来,就应该加以奖励,是大家乐于提问题,而不是专心等待答案,然后表示不满。
2)奖励小功劳,以避免大功劳,因为大功劳每每由大祸害而来,越奖励则存心制造大祸害的人越多,对组织非常不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看起来很轻松,属于小功劳,这时候赶紧加以奖励,以蔚成风气。
3)凡遇问题,除非时间非常紧迫,事态十分紧急,一定要坚持“上司找问题,部属找答案”的原则,经由一上一下,充分沟通,寻找化解之道,而不是一味想办法解决,化解有如流水一般,没有固定形态,也没有固定方向,所以中国式管理主张”看着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