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同上一堂课》听课结束,课堂形式涉及了语文教材中的识字、阅读、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多形式内容,细细研读低年级各位老师的课堂实录及反思,内心依然在有些地方画上问号。今晚再次重温吉春亚老师《胸中有丘壑 课堂多实效》的讲座,受益匪浅。好似之前有所困惑的地方,找到了切入口,记下讲座中需要记录的内容,沉浸在如何将吉老师所讲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最终实现问号变句号。
胸中有丘壑,教师胸中要有的内容,恰恰是我们一直欠缺的内容,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或课堂时,已经习惯了就学情看学情,就内容说内容,就形式讲形式。我们总在为自己胸中欠缺的内容找各种“充分”的理由,却从来没有具体指出过语文的“核”,年段的“标”,单元的“要”,该课的“例”,这也正是我们对教材没有吃透的根本原因。吉春亚老师运用了课堂实例向我们进行展示,学生的阅读思维是随意的、碎片的、空泛的、浅表的,那我们就应该在具体的某一课文中,实现提升学生的捕捉信息能力,整体感知能力,形成解释能力,做出评价能力和链接生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反观我们的课堂,与其说学生的思维是随意碎片的,更多时候其实是我们对课堂的把握缺少“度”,而这个度,恰恰就是我们对教材、教学目标、教授对象的浅薄的认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关注到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落实年段要求,这也就是吉老师说到的,一年级的教师要去看一下二三四五年级的教材,了解语文要素如何上升的;同样的六年级的教师,虽不用去逐一看教材内容,但也要将需要养成的学生语文能力进行完善。其实这个要求在我们暑假新教材培训中,也多次提到,教师应对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整理和比较,从而形成纵向的思维。这是我们之前忽略的问题,同时也是我接下来务必要整理的内容。
我们的教学必须要从总目标-分年级目标-分单元目标-分课时目标去制定教学目标,只有将眼光放长远,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研究,才能逐步达成目标。之后才能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把教材当作例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会例文的语言形式,从而教会学生同一类型的语文课该怎么去上。这样的话,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看看单元导读,再看课后习题(基础知识点、阅读能力点、表达能力点),三看作者的写作思路,四看学生的实际学路。
前两天还在自己的文中提到,语文教学是教给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那在听完吉老师的课程后,我会这样来说什么是语文教学:一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准确性、完整性、全面性、深入行),二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三是致力语文应用的实际探索(启发思维)。
对于教材的深入学习及探究迫在眉睫,对教材进行梳理,才能更好的把握课标,才能顺着教材思路去制定目标,才能真正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螺旋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