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读于学彬写的《说西游,话磨难》一书,此书以当代人的视角来诠释和解读经典名著《西游记》。
于学彬认为《西游记》“其意极隐”,书中的“正旨”都被作者吴承恩隐藏了起来。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说西游,话磨难》明了其中的蕴意。
且不说赞不赞同于学彬的观点,至少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今天聊一聊唐僧的“第六难”——落坑折从。

这时,唐僧已到大唐的边界。
第二天,公鸡刚刚叫了第一遍,天还没有亮。唐僧就叫起两个随从,早早地踏上了西行的大路。
却不曾想,天黑路险,几人迷失了方向,落入了老虎精的陷坑。
接着,两个随从被野牛精、熊精和老虎精吃掉。而唐僧因为太白金星的搭救得以保全性命。
于学彬写到:
落入陷坑是因为他们不识路径,不识路径是因为他们天黑行路,天黑行路是因为他们起得太早,起得太早又是因为唐僧心忙。可见,“心忙”和“天黑”是这次遭难最关键的因素。

“天黑”可以说是自然环境和客观因素,而唐僧“心忙”却是个人主观因素。
“心忙”的原因有四:
(1)原动力的驱使。
人们做事,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般都表现为热情高、决心大、干劲足。这就是所谓“虎头蛇尾”中的那个雄心勃勃的“虎头”。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现“蛇尾”,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虎头”。唐僧处于这种虎头的阶段中,其功夫自然就下得比平常更紧。
(2)对于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唐僧去西天取经,实际上用了十四年的漫长时间。但是,在临行前,他却向唐王承诺:“只在三年,径回上国。”
可见,他当时不但对任务的艰巨性估计不足,而且对任务的长期性也估计不足。其实,要圆满地完成这样的任务,仅靠不辞辛苦肯定是不够的。
(3)唐僧有急于求成的心理。
他没有意识到,路途如此远、时间如此长的任务,仅仅起一个两个大早是无济于事的。西天取经,不能靠一时之猛,而要靠持之以恒。如此急于求成,将“欲速则不达”。

(4)唐僧起得太早,也有好奇心的驱使。
唐僧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唐地界。今天就要“出国”,“外国”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并且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神圣感”。这种心理,不要说当时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唐僧,就是现代社会,也足以使有些人亢奋和炫耀上一段时间。
这启示我们:干大事,心要闲。
首先,头脑须时时保持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可急于求成,不要冒冒失失,更不应该“虎头蛇尾”。
其次,要对所做的事业有全面的认识,充分了解任务的性质,并且要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坚定地贯彻执行。